儿童铅中毒的研究进展(1)
铅应用广泛,是一种在环境中长期蓄积、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可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环境铅污染逐渐成为突出的问题,已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自1943年Byers和Lord首次报道铅对儿童神经行为和智力发育的远期危害后,铅对儿童神经、血液、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免疫及生长发育的研究报道相继发表[1]。国内铅中毒的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研究的重点是从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的角度出发,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而亚临床水平的儿童铅中毒的研究则在80年代后才开始,当时的研究表明,不足以产生临床症状的低水平铅暴露即能引起儿童智力发育的损害,这比国外的类似研究大约落后10年。此后各地不断有小规模的研究报道,证明根据国际上沿用的诊断标准[2] ,铅中毒已成为一个全球的公共安全问题。儿童作为铅中毒敏感的特殊人群,近年来铅中毒的发生率已经大大上升,在我国城市里,约有50%的儿童受到了铅中毒的严重威协[3]。因此,国内外对儿童铅中毒方面的研究工作颇为重视。现就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儿童铅中毒的概念
儿童铅中毒和一般的传统定义不同,它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铅中毒而是表示儿童体内铅负荷已经处于有损于自身健康的危险水平,是一种亚临床状态。1985年美国CDC规定的标准为:血铅≥250 μg/L,EP≥35 μg/dl。但此后的研究提示血铅在100~250 μg/L 时,即可对儿童的智力及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且血铅<250 μg/L时EP测定不敏感有较多的假阳性。1991年美国CDC制定了新的标准即:血铅≥100 μg/L,而无论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改变。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将1991年美国CDC标准作为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