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资料儿童急性ITP病例72例,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其中男40例,女32例;发病年龄介于1月至13岁之间,中位年龄64个月。患儿发病2周前有病毒感染史者58例,无明确病毒感染史者14例 。
1.2 血象及骨髓象 患者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32(2-78)×109/L,中位血红蛋白值为118(82-132)g/L,中位WBC数为8.95(3.1-22.6)×109/L;共65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全片巨核细胞数为中位数189(8-789)个,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比例中位值为48%(29%~86%)。根据2006年国际儿童ITP研究组(Intercontinental Children ITP Study Group,ICIS)的分级标准[5],Ⅰ级16例;Ⅱ级53例,Ⅲ级3例。
1.3 治疗情况 全部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皮质激素组)42例,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丙球组)30例。具体用法为:丙种球蛋白0.4 g/(kg•d)静脉滴注×5 d,期间不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组予口服泼尼松1~2 mg/(kg•d),总疗程3~4周。
1.4 疗效判定和随访 每周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2次,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进行疗效判定:分为显效、良效、进步和无效。全部患儿随访至2009年8月,根据患者随访时的情况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进行预后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按治愈与未治愈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起病至开始治疗时间、是否有病前感染、起病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第7天血小板水平、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之间的区别。Logistic回归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影响ITP患儿预后的有关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血象及骨髓象等方面两组具无明显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