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30
前列腺素E1治疗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汪红蕾 冯 舜 赵 兵 陈忠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列腺素El治疗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26例,与26例复方丹参的治疗组对比,疗程20 d。结果 PGE1的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复方丹参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GE1能促进黄疸消退。降低AⅡ,对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疗效显著。

    【关键词】前列腺素E1;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

    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容易在体内小血管、肝脏毛细胆管中形成广泛小胆栓,临床治疗困难。普洱市人民医院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并用前列腺素El(PGE1)治疗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为本院1998年2月至2006年6月收治患者,取同期收治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患者26例为对照,参照200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的慢性乙肝诊断标准,即病程均超过半年,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且体征及肝功能均异常者,有重度淤胆,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l/L,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治疗组男20例,女6例,年龄20~60岁;病程2~10年,平均4年。对照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8~60岁;病程1~8年,平均3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全部病例HVB标志阳性,抗HAV,抗HCV均为阴性。两组年龄、病程及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主要化验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用PGE1(重庆药友制药厂)90~120 μ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I静脉滴注,1次/d;②对照组:用复方丹参10~20 ml加入10%萄糖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0 d,并辅以维生素B、维生素C,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1.3 疗效判断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总胆红素平均每天下降10~15 μmol/L,疗程结束后下降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总胆红素平均每天下降5~10 μmol/L,疗程结束后下降不超过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疗程结束后总胆红素无明显下降。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x±s)

    检测项目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

    SB(μmol/L)221.5±60.4241.4±50.385.3±32.4201±40.2

    ALT(u/L)305±80.4360±73.460.4±30.2320.5±65.4

    从表1可以看到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作者单位:665000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表2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6148484.6

    对照组262101446.1

    从表2中可以看到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药物副反应 6例注射部位疼痛,3例头昏、头痛,5例恶心,1例血压下降。

    3 讨论

    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由于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胆汁淤积,常规用药不易疏通。而在胆汁淤积的同时,多伴有肝脏微循环障碍,改善肝脏微循环在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组资料显示PGE1能促进黄疸消退,降低ALT,对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改善肝脏微循环:PGE1可以通过舒张血管,抗凝血,调节前列腺环素与血栓素A2平衡,起到改善肝微循环的作用;②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PGE1可以提高肝细胞的cAMP水平而抑制磷酸脂酶对肝细胞的破坏;抑制内毒素诱导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从而保护肝细胞;可以通过蛋白激酶系统解除核内组蛋白对DNA合成的阻碍,促进肝细胞再生;③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抑制和消除免疫复合物,减轻肝炎病毒感染后激发的免疫损伤。PGE1虽然副反应较多,多可耐受,因此,笔者认为PGE1为治疗重度淤胆型慢性乙肝较好的药物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李梦东.实用传染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2.

    [2] 侯勇,贺江平,等.重度黄疸型肝炎超微结构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9(3):148.

    [3] 余绳美.PGE1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探讨.白求恩医科大学,1989,15(3):28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