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在自发性气胸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与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18例行传统粗硅胶管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与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但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的常规治疗为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抽气如果是大量气胸需反复多次胸腔穿刺,而胸腔闭式引流创伤较大,我院自 2001 年 6月至2009年6月以来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留置并反复多次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 32例,并与18例行传统的肋间切开插粗硅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其中单纯性气胸 26例,交通性气胸 6例,无张力性气胸。基础疾病:特发性气胸 26例,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肺大泡形成2例,肺结核2例,晚期肺癌 2例。临床症状: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27例,发病缓慢、呼吸困难或原发症状加剧5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单纯性气胸 14例,交通性气胸 2例,张力性气胸2例。基础疾病:特发性气胸 11例,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肺大泡形成5例,肺结核2例。临床表现: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12例,发病缓慢、呼吸困难或原有症状加剧6例。两组患者均行胸片检查证实患侧肺被压缩在 30%~95%之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卧床休息,吸氧,防治感染,祛痰止咳等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间断抽气,对照组给予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穿刺点选择是根据胸片检查或胸部 CT检查上、一般在患侧胸第2肋间与锁骨中线交叉点处或腋下线第4、5、6肋间为穿刺点,对于局限性气胸患者根据检查选择气胸明显的部位为穿刺点[1]。治疗组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胸壁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逐层麻醉至胸膜,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胸膜腔,待回抽注谢器有气体后,经穿刺针侧孔送入J型软头导丝至胸腔约10~15 cm,固定导丝,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顺着导丝置入导管,导管进入胸腔8~10 cm,退出导丝,再用注射器回抽有气体,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关上滑动夹,将导管缝于皮肤上固定,用透明敷帖将导管固定于胸壁。每天给予抽气,每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 ml[2],直至肺大部分复张。对照组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穿刺点处做一1.5 cm皮肤切口,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及肋间肌后,以套管针刺入胸腔,拔出针芯,插入硅胶管,缝扎固定硅胶管,将硅胶管连接水封瓶,见有气泡溢出即可。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气体完全吸收,肺完全复张;有效: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无效:气体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 22例经间断抽气后肺完全复张,8例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总有效率为93.7%。复张时间 2~12(4.0 ±1.6)d。2例发生导管阻塞,予消毒引导钢丝再通后通畅,无效2例。对照组 15例经引流后完全复张,2例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总有效率94.4%。复张时间为 2~13(4.6 ±1.2)d。无效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两组肺复张时间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 3例出现轻微皮下气肿;所有患者穿刺点无感染,无明显疼痛,未引起继发性胸腔积液及复张性肺水肿,愈合未见穿刺点有瘢痕形成。对照组18例患者中发生皮下气肿 11例,其中4例皮下气肿严重者累及颈部及侧胸部;继发性胸水 6例,均引流到引流瓶内;有不同程度胸痛17例,给予止痛处理后疼痛缓解;术后发热6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引起复张性肺水肿2例,给予激素、利尿处理后缓解;所有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穿刺点瘢痕形成。两组并发症如皮下气肿、发热、胸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内科常见疾病,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传统治疗可给予胸腔内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但各有缺点,采用反复胸腔内抽气易造成胸腔内感染,增加胸膜反应机会[3]。采用置粗硅胶管闭式引流易造成皮下气肿、发热、胸痛,继发性胸腔积液及复张性肺水肿;且需在皮肤上行 1.5 cm切口,愈后瘢痕形成,影响美观。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从而减少了胸腔内感染、减少了胸膜反应。并与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对比,在肺复张时间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且创伤小,操作规程简单,是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张旭,张朝满.气胸引流部位的改进.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4(4):42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9-1770.
[3] 周蒙丽.中心静脉导管在肺癌伴胸腔积液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1(4):44. (王玉弟)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的常规治疗为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抽气如果是大量气胸需反复多次胸腔穿刺,而胸腔闭式引流创伤较大,我院自 2001 年 6月至2009年6月以来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留置并反复多次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 32例,并与18例行传统的肋间切开插粗硅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其中单纯性气胸 26例,交通性气胸 6例,无张力性气胸。基础疾病:特发性气胸 26例,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肺大泡形成2例,肺结核2例,晚期肺癌 2例。临床症状: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27例,发病缓慢、呼吸困难或原发症状加剧5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单纯性气胸 14例,交通性气胸 2例,张力性气胸2例。基础疾病:特发性气胸 11例,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肺大泡形成5例,肺结核2例。临床表现: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12例,发病缓慢、呼吸困难或原有症状加剧6例。两组患者均行胸片检查证实患侧肺被压缩在 30%~95%之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卧床休息,吸氧,防治感染,祛痰止咳等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间断抽气,对照组给予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穿刺点选择是根据胸片检查或胸部 CT检查上、一般在患侧胸第2肋间与锁骨中线交叉点处或腋下线第4、5、6肋间为穿刺点,对于局限性气胸患者根据检查选择气胸明显的部位为穿刺点[1]。治疗组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胸壁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逐层麻醉至胸膜,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胸膜腔,待回抽注谢器有气体后,经穿刺针侧孔送入J型软头导丝至胸腔约10~15 cm,固定导丝,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顺着导丝置入导管,导管进入胸腔8~10 cm,退出导丝,再用注射器回抽有气体,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关上滑动夹,将导管缝于皮肤上固定,用透明敷帖将导管固定于胸壁。每天给予抽气,每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 ml[2],直至肺大部分复张。对照组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穿刺点处做一1.5 cm皮肤切口,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及肋间肌后,以套管针刺入胸腔,拔出针芯,插入硅胶管,缝扎固定硅胶管,将硅胶管连接水封瓶,见有气泡溢出即可。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气体完全吸收,肺完全复张;有效: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无效:气体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 22例经间断抽气后肺完全复张,8例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总有效率为93.7%。复张时间 2~12(4.0 ±1.6)d。2例发生导管阻塞,予消毒引导钢丝再通后通畅,无效2例。对照组 15例经引流后完全复张,2例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分复张,总有效率94.4%。复张时间为 2~13(4.6 ±1.2)d。无效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两组肺复张时间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 3例出现轻微皮下气肿;所有患者穿刺点无感染,无明显疼痛,未引起继发性胸腔积液及复张性肺水肿,愈合未见穿刺点有瘢痕形成。对照组18例患者中发生皮下气肿 11例,其中4例皮下气肿严重者累及颈部及侧胸部;继发性胸水 6例,均引流到引流瓶内;有不同程度胸痛17例,给予止痛处理后疼痛缓解;术后发热6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引起复张性肺水肿2例,给予激素、利尿处理后缓解;所有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穿刺点瘢痕形成。两组并发症如皮下气肿、发热、胸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内科常见疾病,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传统治疗可给予胸腔内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但各有缺点,采用反复胸腔内抽气易造成胸腔内感染,增加胸膜反应机会[3]。采用置粗硅胶管闭式引流易造成皮下气肿、发热、胸痛,继发性胸腔积液及复张性肺水肿;且需在皮肤上行 1.5 cm切口,愈后瘢痕形成,影响美观。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间断抽气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从而减少了胸腔内感染、减少了胸膜反应。并与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对比,在肺复张时间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且创伤小,操作规程简单,是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张旭,张朝满.气胸引流部位的改进.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4(4):42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9-1770.
[3] 周蒙丽.中心静脉导管在肺癌伴胸腔积液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1(4):44. (王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