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与免疫组化分析(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标记 CD117、CD34、SMA、S-100蛋白4 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24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24例 GIST中 CD117阳性表达率为87.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 79.2%;SMA的阳性表达率为 41.7%;S-100的阳性表达率为8.3%。结论 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GIST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 CD117和 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病理学;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分化尚未明确,以往根据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的多样性表现被诊断为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近年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特定抗原和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标记,研究结果对胃肠间质瘤的组织起源、病理诊断标准和生物学行为仍然存在分歧。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胃肠间质瘤(GIST)并描述了这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1]。本文通过对一组胃肠间质瘤的回顾研究,以提高对间质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为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龄 51(29~72岁)。胃 13例,小肠及结肠 8例,肠系膜3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发现腹部包块等。
1.2 病理学标准 GIST良、恶性判别采用 Lewin[2]的标准:即将 GIST的恶性指标分为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从而将 GIST分为良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 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间质瘤(具备 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 2项以上潜在恶性指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