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照射方式治疗70例双侧咽旁间隙受侵鼻咽癌的疗效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1486KB,2页)。
3 讨论
目前随着CT、MRI普遍使用,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鼻咽咽旁侵犯情况。鼻咽癌分化差,恶性度高,易于转移和侵犯邻近组织,咽旁间隙与鼻咽腔紧密相邻,极易受肿瘤侵犯,CT检查发现27%的患者双侧咽旁间隙侵犯[1]。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咽旁间隙的侵犯又是引起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茎突后间隙侵犯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高于无侵犯者咽旁间隙的侵犯、口咽侵犯、后组颅神经受累、颅底骨质破坏及颈淋巴结的转移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咽旁间隙的侵犯常常伴随着多个部位的受累同时存在[2]。因此,我们在放射治疗设计时,将鼻咽、咽旁特别是咽旁间隙、上颈深淋巴结引流区设置在同一靶区内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双侧咽旁间隙侵犯,传统上采用面颈联合野或扩大耳前野照射咽旁间隙,会不可避免地照射到颈段脊髓。而颈段脊髓放疗耐受量约为45 Gy,超量照射容易并发放射性脊髓炎,因此临床治疗照射至45 Gy后,照射野后界必须缩小至外耳孔后缘以避开颈段脊髓,双侧外耳孔后缘的连线相当于茎突根部。照射野缩小又造成咽旁间隙得不到充分照射甚至漏照。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以双耳前野为主的照射方法造成咽旁间隙后剂量偏低(低于40 Gy), 使其成为鼻咽肿瘤残留和复发的隐蔽所, 严重影响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 导致生存率下降,治疗鼻咽癌伴双侧咽旁间隙受侵都存在这样的共同难题,即既要控制脊髓放疗量45 Gy左右,又要使与脊髓相毗邻的咽旁间隙颈动脉靶区得到根治量65 Gy左右。由于此问题未能解决,临床放疗工作中往往只能顾此失彼两难全,致使受侵的咽旁间隙病灶处剂量不足,导致肿物残留、复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