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病原菌分析
【摘要】 以形态学、芽管试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PI20CAUX仪对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病原真菌白念珠菌占49.38%,非白念珠菌所占44.45%;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但所占的比例已下降,而非白念珠菌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存在着菌种变迁的趋势。
【关键词】 肺癌;病原菌;真菌;念珠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肺癌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同时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多。感染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诊治不易,其临床重要性日益明显。目前,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菌等[1,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6例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主要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的住院患者及皮肤科、内窥镜室、内外科的门诊患者,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43~84岁,平均59.6岁。病例诊断标准:①有感染部位的临床表现;②血、尿、粪便、分泌物或引流物等培养,连续两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多次涂片查出大量真菌孢子、菌丝;③微生物学检查或治疗排除其他致病菌的单独感染。实验菌株来源于上述病例所取标本。
1.2 方法 对所取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真菌经芽管试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PI 20C AUX仪分类鉴定。
2 结果
所取标本共培养分离出81株真菌,白念珠菌40株,占49.38%;光滑念珠菌22株,占27.16%;热带念珠菌10株,占12.35%;近平滑念珠菌2株,占2.47%;克柔念珠菌2株,占2.47%;曲霉菌3株,占3.70%;青霉菌2株,占2.47%。
3 讨论
在分离出的81株菌株中,白念珠菌40株,占49.38%,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与以往报道的白念珠菌感染为主,占69.40%~70.70%[1,2] 相比,其所占的比例已下降,低于50.00%,而非白念珠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光滑念珠菌22株,占27.16%;热带念珠菌10株,占12.35%;近平滑念珠菌2株,占2.47%;克柔念珠菌2株,占2.47%,其之和接近于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非白念珠菌构成比的增加,明显有异于以往白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的局面,产生了菌种变迁的趋势。对于这种菌种的变迁,国内外曾有相关报道。1993年Beck-Sague等[3]报道白念珠菌是所有深部念珠菌感染中最多见的,约占全部致病深部念珠菌感染的76.00%,而到1998年,Ress E等[4]报道,尽管念珠菌引起黏膜和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上升很快,且白念珠菌仍被公认为念珠菌属中最多见的病原菌,但其在临床分离菌株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白念珠菌包括热带、光滑、近平滑、克柔和葡萄牙念珠菌等却越来越多地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李冬梅等[5]在阴道、龟头等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中,尽管白念珠菌依然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非白念珠菌呈上升趋势,存在着菌种的变迁;导致这些菌种构成比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目前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更为有效有关。已知不同种、同种不同株的念珠菌其致病力、吸附能力、适应生存环境的菌体形态转化能力、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能力以及产生分泌蛋白酶的能力均明显不同。近年来,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菌株对此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有所升高,而各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正在导致易感人群酵母菌感染类型的重大变迁。非白念珠菌增多,可能与氟康唑等药物抑制敏感的白念珠菌后造成某些耐药菌相对增多有关。随着对念珠菌属耐药性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发现光滑念珠菌对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耐药、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光滑和近平滑对氟康唑不敏感[6,7]。这些致病菌谱的变迁及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甚至耐药菌株的出现,迫切要求将致病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以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这对研究念珠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尤其是流行病学调查如追踪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等都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陈正勤,董秀静,李冬梅,等.36例肺癌患者肺深部真菌感染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2): 136-138.
[2] 黄纯,王璇.晚期肺癌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 23-25.
[3] Beck-Sague, Javis WR. Secular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fungl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1990. J Infect Dis, 1993, 167: 1247-1251.
[4] Reiss E, Tanaka K, Bruker G, et al.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Med Mycol, 1998, 36 (Suppl 1): 249-257.
[5] 李冬梅,王端礼,李若瑜,等.致病性念珠菌菌种的变迁.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 28 (6): 375-378.
[6] Rex JH, Rinaldi MG, Pfaller MA. Resistance of Candida species to fluconazole. Au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39 (1): 1-8.
[7] Ngugen MH, Peacock JE, Morrzs AJ, et al. The changing face of cendidemia:emergence of non-Candida species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Am J Med, 1996, 100(6): 617-623., http://www.100md.com(胡晓军 王曙霞)
【关键词】 肺癌;病原菌;真菌;念珠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肺癌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同时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多。感染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诊治不易,其临床重要性日益明显。目前,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菌等[1,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6例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主要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的住院患者及皮肤科、内窥镜室、内外科的门诊患者,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43~84岁,平均59.6岁。病例诊断标准:①有感染部位的临床表现;②血、尿、粪便、分泌物或引流物等培养,连续两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多次涂片查出大量真菌孢子、菌丝;③微生物学检查或治疗排除其他致病菌的单独感染。实验菌株来源于上述病例所取标本。
1.2 方法 对所取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真菌经芽管试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PI 20C AUX仪分类鉴定。
2 结果
所取标本共培养分离出81株真菌,白念珠菌40株,占49.38%;光滑念珠菌22株,占27.16%;热带念珠菌10株,占12.35%;近平滑念珠菌2株,占2.47%;克柔念珠菌2株,占2.47%;曲霉菌3株,占3.70%;青霉菌2株,占2.47%。
3 讨论
在分离出的81株菌株中,白念珠菌40株,占49.38%,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与以往报道的白念珠菌感染为主,占69.40%~70.70%[1,2] 相比,其所占的比例已下降,低于50.00%,而非白念珠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光滑念珠菌22株,占27.16%;热带念珠菌10株,占12.35%;近平滑念珠菌2株,占2.47%;克柔念珠菌2株,占2.47%,其之和接近于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非白念珠菌构成比的增加,明显有异于以往白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的局面,产生了菌种变迁的趋势。对于这种菌种的变迁,国内外曾有相关报道。1993年Beck-Sague等[3]报道白念珠菌是所有深部念珠菌感染中最多见的,约占全部致病深部念珠菌感染的76.00%,而到1998年,Ress E等[4]报道,尽管念珠菌引起黏膜和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上升很快,且白念珠菌仍被公认为念珠菌属中最多见的病原菌,但其在临床分离菌株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白念珠菌包括热带、光滑、近平滑、克柔和葡萄牙念珠菌等却越来越多地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李冬梅等[5]在阴道、龟头等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中,尽管白念珠菌依然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非白念珠菌呈上升趋势,存在着菌种的变迁;导致这些菌种构成比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目前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更为有效有关。已知不同种、同种不同株的念珠菌其致病力、吸附能力、适应生存环境的菌体形态转化能力、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能力以及产生分泌蛋白酶的能力均明显不同。近年来,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菌株对此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有所升高,而各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正在导致易感人群酵母菌感染类型的重大变迁。非白念珠菌增多,可能与氟康唑等药物抑制敏感的白念珠菌后造成某些耐药菌相对增多有关。随着对念珠菌属耐药性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发现光滑念珠菌对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耐药、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光滑和近平滑对氟康唑不敏感[6,7]。这些致病菌谱的变迁及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甚至耐药菌株的出现,迫切要求将致病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以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这对研究念珠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尤其是流行病学调查如追踪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等都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陈正勤,董秀静,李冬梅,等.36例肺癌患者肺深部真菌感染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2): 136-138.
[2] 黄纯,王璇.晚期肺癌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 23-25.
[3] Beck-Sague, Javis WR. Secular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fungl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1990. J Infect Dis, 1993, 167: 1247-1251.
[4] Reiss E, Tanaka K, Bruker G, et al.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Med Mycol, 1998, 36 (Suppl 1): 249-257.
[5] 李冬梅,王端礼,李若瑜,等.致病性念珠菌菌种的变迁.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 28 (6): 375-378.
[6] Rex JH, Rinaldi MG, Pfaller MA. Resistance of Candida species to fluconazole. Au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39 (1): 1-8.
[7] Ngugen MH, Peacock JE, Morrzs AJ, et al. The changing face of cendidemia:emergence of non-Candida species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Am J Med, 1996, 100(6): 617-623., http://www.100md.com(胡晓军 王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