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
第1页 |
参见附件(137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特点。方法 结合相关患者病案,分析典型病例抗生素所致药物热及其用药情况。结果 停用可疑致药物热的药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抗生素致药物热应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的致热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 抗生素;药物热
作者单位:413045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人民医院
随着抗生素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症状,有报道药物热以抗生素引起者临床最为多见多见[2]。抗生素性药物热易与原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混淆,且不易被临床医师察觉,因此抗生素药物热的临床危害后果更为严重,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脏器损害[3]。因此,提高对抗生素引起药物热的重视,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药物热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间的抗生素所致的药物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9例药物热均为住院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4岁。
1.2 诊断依据[2] ①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升高,找不到其他原因;②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因为患者一般情况好转;③非发热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原发感染来解释;④有上述任何一项者,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者诊断为药物热。
1.3 临床表现 发热与用药的关系,29例药物热中,用药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最长为5~8 d, 平均为5 d,其中1 d 2例,2~5 d 18例,5~8 d 9例。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第1天9例, 第2天12例,第3天6例,第5天1例,第7天1例。
1.4 热型 弛张热22例,稽留热4例,不规则热3例,最高体温41℃。
1.5 发热伴随症状 单纯发热20例,寒战2例,头痛1例,皮疹1例,关节肌肉酸痛2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
1.6 致热药物 青霉素6例,氨苄青霉素5例,头孢唑林4例,环丙沙星3例,头孢噻肟钠3例,左旋氧氟沙星2例,林可霉素1例,克林霉素2例,头孢他啶1例,链霉素1例,庆大霉素1例。
2 讨论
药物热通常依靠排除性诊断。当高热的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或原来病情已改善,发热持续存在或再发,应考虑药物热可能;药物过敏表现的存在,如皮疹、风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也是诊断药物热的重要线索;在应用抗菌药的疗程中,患者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 h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后又出现发热则确诊无疑。但是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没有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皮试或血清抗体检查对诊断也无帮助,因为这些在无症状的患者也可出现。因此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可疑致热药物、激发试验等综合判断,因而诊断不易,特别是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过敏症状者的单纯性药物热很难与其他原因所致的高热鉴别,常误认为原发病未控制,从而加用或换用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因此临床医师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者,要高度警惕药物热的可能性,尽早停用可疑药物。
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其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特异质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引起溶血性贫血或恶性高热导致药物热;药物的变态反应:(2)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后均能产生抗体,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即可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引起患者发热,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是药物热中最常见的类型;(3)药物混有致热原;(4)雅里希一赫克斯海默(Jarisch-Herxheimer)反应,为病原体被药物大量杀死后释放出异型蛋白或毒素所致;(5)药物毒性反应,指药物通过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或增加机体代谢,使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发汗所致。
3 结论
药物热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用药时间过长、用药量过大有关,因此两年创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及时明确诊断,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同时还要早期进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对抗生素药物的副作用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及足够的重视。使用药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指证明确;能不用最好不用、能局部则不口服、能口服则不注射、能肌注则不静脉、能单用不合用、能少用则不多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