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的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705KB,1页)。
子宫肌瘤是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妇女,发病率为35%~45%,近几年,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孕产妇的增多,B超技术的提高,剖宫产率的上升及术中发现子宫肌瘤也日益增多。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共有60例孕妇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60例产妇做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时单纯行剖宫产者62例做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分u布基本相同,均无内科合并症。其中术前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0例,术中发现合并子宫肌瘤20例,术中诊断肌壁间肌瘤36例,浆膜下肌瘤23例,黏膜下肌瘤1例,肌瘤直径最大约9 cm,最小直径约1.5 cm,单发48例,多发12例。
1.2 手术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行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儿、胎盘娩出后,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同时静滴缩宫素20U加液体维持。其中一例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未缝合子宫切口,先行肌瘤剔除外,其余均先缝合子宫切口后,再根据肌瘤的位置、数目、选择合适的切口行肌瘤剔除术。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在基底部将蒂切除。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体部直径大于5 cm并且底部较宽的,在肌瘤周围作绕肌瘤环形切口切开包膜;直径小于5 cm的,直接在浆膜层作一纵切口,用组织钳夹住切口边缘,避开浆膜层,用布巾钳提住瘤体,用手指或弯血管钳深入浆膜层或肌层作钝性分离,逐步分离肌瘤,用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8”字缝合关闭瘤腔(避免留死腔)。浆肌层连续褥式内翻缝合压迫并包埋手术创面止血。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相邻的几个肌瘤尽量在一个浆膜层切口进入,剥除多个肌瘤后关闭瘤腔,以减少子宫表面切口出血及预防术后子宫与周围组织粘连。其余手术过程同对照组。术后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缩宫素促子宫收缩与单纯剖宫产术相同。
2 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包括负压瓶内血量及纱布血量)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
研究组6050.01+11.21188.23+78.1136.10+8.092.95.73+1.40
对照组6246.31+13.23148.11+66.3135.30+9.132.55.69+1.35
P值>0.05>0.05>0.05>0.05>0.05
2.1 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诊断均为子宫平滑肌瘤,其中红色变性2例,生长活跃21例,无恶性变。
2.2 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均与术后6-8 d出院,无晚期产后出血。
3 讨论
3.1 术前预防 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和减少术中出血,首先,产妇要化验要全面,行常规血型(ABO、RH)鉴定,血常规及凝血四项,其次必须备好充足的血源供应,以备应急时使用。另外,施术者必须技术娴熟,能承担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术及子宫全切术。
3.2 术中注意事项:(1) 术中先行剖宫产术,取出胎儿,保证新生儿安全,除黏膜下肌瘤行宫腔切除外,其余均先缝合子宫切口,保证子宫的连续性,减少出血,再行肌瘤剔除。同时做到随机应变,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子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DIC或剖宫产术中出血等危重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保证产妇安全不宜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但对于肌瘤基底部较宽大、位于宫角邻近大血管、阔韧带邻近子宫动
作者单位:454000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脉和输尿管、宫颈邻近膀胱、子宫下段后壁等肌瘤,估计术中出血难以控制,或易损伤输尿管、膀胱,应根据手术医生经验、抢救条件、能力而谨慎对待[2];(2)术中应用缩宫素,局部注射与静脉持续点滴相结合;(3)对靠近子宫峡部宫角的肌瘤,应用止血带放于子宫峡部,压迫子宫动脉对宫体的血液供应,减少出血,但应注意观察时间,15~20 min放松一次;(4)肌瘤剔除后,缝合时从基底部开始,连续或间断“8”字可吸收线缝合,关闭瘤腔,避免留死腔;子宫浆膜层尽量不修剪,以防缝合困难及缝合后子宫严重变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0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