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死亡10例,植物生存8例,重残 10 例,中残 8 例,死亡率占 27.78%。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梗死;依达拉奉
外伤性脑梗死是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功能损害,严重影响预后。现回顾性分析我科 2005 年 7月至 2010年4月采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36例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9~69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跌坠伤8例,打击伤4例。入院时GCS评分4~8分21例,3分3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入院时CT检查:双侧广泛脑挫裂伤7例,单侧广泛脑挫裂伤9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实质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合6例;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合6例。所有病例中线结构均明显移位,基底池、环池均消失或显影不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标准。发现时间: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发现8例,72 h发现17例,其余11例发现时间为4~11 d。脑梗死发生部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4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3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7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所有病例在脑实质内发现直径>4 cm的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明显。
1.3 治疗及结果 本组36例病例入院后已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发现脑梗死后即予用依达拉奉(必存)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14 d为一个疗程,同时予脱水、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神经活性药物治疗。治疗结果:死亡10例,植物生存8例,重残10例,中残8例,死亡率占27.78%。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血管痉挛而发生脑梗死;②颅脑损伤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生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缺血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1];③外伤后体内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微循环障碍;④一氧化氮和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均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⑤脑组织移位血管被牵拉或扭曲、脑疝时大脑后动脉被挤压等,导致相应血管供血区发生大面积梗死;⑥外伤时血管内膜机械损伤或术中损伤大血管致附壁血栓形成而引发脑梗死;⑦颅脑外伤后合并休克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时,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反应增强,过剩的活性氧可与细胞膜系统中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反应,使对膜系统有很强作用的丙二醛含量增加,造成细胞膜系统损害,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自溶和脑组织水肿。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于术后即刻至72 h内出现,大部分患者于伤后24~72 h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体征,最长可延迟至第16天出现[2]。本组病例大部分发生在术后72 h内。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外伤术后的早期症状所掩盖,造成误诊,因此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怀疑脑梗死发生,应及时进一步检查,临床上比较快速方便使用的检查是CT,虽然CT对于发生8 h内的脑梗死不易诊断,但可以动态观察复查CT,一旦确诊,即刻使用依达拉奉。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脑保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对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发辉良好疗效。本组病例使用依达拉奉后,死亡率为27.78%,比以往国内报道未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同类患者的死亡率低,效果不错。
参 考 文 献
[1] Liao SL,Pluta RM,Liao SL,et al.Associationofresponses and ischemic brain I infarction in rat.neuroreport,2001,12(9):1943-1947.
[2] Bunai Y,Nagai A,Nakamura I,et al.Postiraumatic thrombosi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1,22(3):299-302.
[3] Eiichi O,Effect of a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 .CerebrovaseDis,2003,15(3):222-229.
[4] 秦延昆,谢海洋.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5):219., 百拇医药(郭丹)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梗死;依达拉奉
外伤性脑梗死是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功能损害,严重影响预后。现回顾性分析我科 2005 年 7月至 2010年4月采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36例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9~69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跌坠伤8例,打击伤4例。入院时GCS评分4~8分21例,3分3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入院时CT检查:双侧广泛脑挫裂伤7例,单侧广泛脑挫裂伤9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实质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合6例;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合6例。所有病例中线结构均明显移位,基底池、环池均消失或显影不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标准。发现时间:术后24h常规复查头颅CT发现8例,72 h发现17例,其余11例发现时间为4~11 d。脑梗死发生部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4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3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7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所有病例在脑实质内发现直径>4 cm的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明显。
1.3 治疗及结果 本组36例病例入院后已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发现脑梗死后即予用依达拉奉(必存)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14 d为一个疗程,同时予脱水、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神经活性药物治疗。治疗结果:死亡10例,植物生存8例,重残10例,中残8例,死亡率占27.78%。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血管痉挛而发生脑梗死;②颅脑损伤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生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缺血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1];③外伤后体内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微循环障碍;④一氧化氮和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均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⑤脑组织移位血管被牵拉或扭曲、脑疝时大脑后动脉被挤压等,导致相应血管供血区发生大面积梗死;⑥外伤时血管内膜机械损伤或术中损伤大血管致附壁血栓形成而引发脑梗死;⑦颅脑外伤后合并休克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时,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反应增强,过剩的活性氧可与细胞膜系统中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反应,使对膜系统有很强作用的丙二醛含量增加,造成细胞膜系统损害,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自溶和脑组织水肿。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于术后即刻至72 h内出现,大部分患者于伤后24~72 h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体征,最长可延迟至第16天出现[2]。本组病例大部分发生在术后72 h内。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外伤术后的早期症状所掩盖,造成误诊,因此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怀疑脑梗死发生,应及时进一步检查,临床上比较快速方便使用的检查是CT,虽然CT对于发生8 h内的脑梗死不易诊断,但可以动态观察复查CT,一旦确诊,即刻使用依达拉奉。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脑保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对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发辉良好疗效。本组病例使用依达拉奉后,死亡率为27.78%,比以往国内报道未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同类患者的死亡率低,效果不错。
参 考 文 献
[1] Liao SL,Pluta RM,Liao SL,et al.Associationofresponses and ischemic brain I infarction in rat.neuroreport,2001,12(9):1943-1947.
[2] Bunai Y,Nagai A,Nakamura I,et al.Postiraumatic thrombosi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1,22(3):299-302.
[3] Eiichi O,Effect of a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 .CerebrovaseDis,2003,15(3):222-229.
[4] 秦延昆,谢海洋.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5):219., 百拇医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