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4期
编号:11951995
反治法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4期
     【摘要】 反治法是中医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使用与病情性质一致的治法。《黄帝内经》指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唐代医家王冰注释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正治法相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过量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寒凉药,都会使患者出现或腹泻,或咳嗽,或久咳不愈症状。这是因为一味地使用凉药,遏制了局部的气机通畅和正常肺气的宣发,邪气反而闭而不出的缘故。如果加上荆芥、苏梗等辛温发散药,可有效避免和解决一些这类问题。

    【关键词】反治法;应用

    反治法的运用是蕴涵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框架体系之中,从宏观整体高度把握人与病的关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相比之下,顺势疗法虽未形成宏观、辨证的框架体系,但也针对以抗生素使用为主体的对抗疗法提出了质疑,丰富和补充了临床医药学。现论述如下。

    1 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 百拇医药
    “病在上取之下”是“上壅者疏其下”的方法,多属“脏病治腑”;“病在下取之上”是“下滞者宣其上”的原则,是“腑病治脏”。

    “上病取下”主要是用泻火通腑或通利小便之药引火下行,“釜底抽薪”,以治上部诸疾。尤其是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舌肿痛、鼻衄咯血,以及痰火喘促等症。

    例如:患者刘XX,年龄42岁,一个月前出现咳嗽、胸闷、气喘、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经过诊断为肺部炎性疾患、大便秘结、肺气不降的实证,治疗大承气汤加减。若能及时应用大黄等疏导大肠使肺气得降,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又如:患者张XX,年龄31岁,10 d前出现口舌糜烂、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细数经诊断是虚火上炎、阴虚阳浮,火不归源引起的的上盛下虚患者,应用麦味地黄丸(汤)加少量肉桂反佐引火归源,都属“上病治下”的法则。

    “下病上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大便不通或小便癃闭,其病机重点是由于气滞气机不通所致。治疗当用杏仁、桔梗、瓜蒌、葶苈子之类开窍以通下窍,宣通肺气使气化下及,以达大便通、小便利之目的。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治子宫脱垂、脱肛、崩漏等也属“下病上取”之原则。
, 百拇医药
    2 外病内治、内病外治

    人是一个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中医认为病在皮表也多是内脏功能失调之原故。因此,很多皮肤疾患常采取内服药物治疗,这就是“外病内治”。“内病外治”是指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有病,可采用药物施于皮表的方法,以达治疗内部疾患之目的。外治方法很多,如灸法、拔罐、膏贴、洗浴、外敷、温熨、兜肚等。内病外治常用于风寒湿痹、脘腹冷痛、咳嗽哮喘、小儿食积、宫外孕、阑尾周围脓肿等。此外,外治法也常用于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等。

    3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在夏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达到预防冬季发作的目的。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中医主张“发作时治肺”。而平时预防之法则主张“治脾”、“治胃”,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治脾是平时用益气健脾的方药以“培土生金”,增强机体免疫力,方如六君子汤加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补肾培本的方法,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哮喘病的发作,还可用于治疗和抢救急性发作的患者,同时还可解除哮喘患者对激素的依赖性,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济生肾气丸、补肾防喘片等。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哮喘病最常用灸法,即在每年伏天艾灸大椎、肺俞、天突、身柱、灵台、膏肓、气海等穴,一般4~5穴,1次/d,5 d为1疗程。另外敷贴法也常用,如用细辛、甘遂、白芥子各20 g,元胡45 g共研细末,将1/3粉末(一次敷贴用量)用生姜汁80 ml调成糊状,制成药饼6个(或加麝香1.5 g研细分放药饼中间),用时将药饼放在直径约3寸的圆布上,贴在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左右共6穴),每日敷贴1次,连用3次(需治疗三个伏天),对预防慢性支气管哮喘有良效。

    夏病也可冬治。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至进补,开春打虎”。体质虚衰之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这样可达“冬藏精”,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以减少春夏发病之目的。冬季进补可根据不同体质而选用不同药物,如人参、黄芪补气;鹿茸、肉桂助阳;银耳、龟板滋阴;当归、阿胶养血等。冬季进补应特别重视食疗的作用。中医认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冬天多吃血肉有情之品最好,如羊肉、狗肉、胎盘。此外,胡桃肉、黑芝麻、红枣、银耳、蜂蜜与蜂王浆、益寿补酒、各种滋补膏剂等均可对症选用。
, http://www.100md.com
    4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这两种治则属中医“从治法”。所谓“通因通用”是指用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来治有“通、利”表现的病症。临床多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食积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食积泄泻,此症治疗绝不可单纯止泻,当用消导泻下药来祛除肠胃的积滞,方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二是邪热内结的“热结旁流”症,其症不见燥结不通,却泻出黄臭灼热的粪水,此症也不可止泻,当用大小承气汤加味以泻阳明结热;三是常用于瘀滞内停的崩漏等出血疾患,治疗不可塞血止血,当用活血化瘀止血法,以达瘀去新生血止之目的。总之“通因通用”是“因势利导”的一种治疗原则。

    塞因塞用,前面的“塞”是壅塞、充满之意,后面的“塞”是补益的意思。也就是说,用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症,临床常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因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虚满虚胀之症,治以健脾益气以补气开塞,方用四君子汤或异功散加味;二是用于气虚血枯的经闭症,此不可活血通经,应用益气养血之法,方用八珍汤、人参归脾汤之类,使气足血充以达经闭自通之目的。塞因塞用,虚弱便秘,马某某,女,4岁,2005年4月10日就诊。患儿1年前饮食不慎致腹泻,治疗失当,反复数月。愈后出现便秘,医用通便药则泻后更秘。近1个月来,每逢大便则面红努挣,欲解不出,大便性状润而不干。胃纳不佳,形体疲弱,面色萎黄,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气血不足之便秘。予健脾益气补血。药用:党参6 g,黄芪6 g,炒白术6 g,茯苓6 g,炙甘草5 g,当归6 g,熟地黄10 g,川芎4.5 g,柴胡3 g,白芍6 g,生姜1片,大枣3枚。5剂后大便日渐畅通,胃纳增加,面色红润,继服3剂而愈,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泄泻久延不复,必伤脾胃中气。本症虽以便秘难解为突出表现,但大便却润而不干。医用通便苦寒之剂戕伐脾胃阳气,虽能获效一时,气必更虚,病必渐甚。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脾阳温煦、肺气肃降、肝气疏泄、肾气开阖。故治当调补气血为主,辅以益肾疏肝。药用参、芪、术、苓、草补肺脾之气;地、芍、归、芎滋肝肾调阴血;姜、枣和脾胃,少佐柴胡疏泄肝气并寓欲下先升之意。全方并无通下之药,而大便却畅通无碍。

    5 积滞泄泻,通因通用

    郭某,男,2岁,2003年3月7日就诊。发热5天,并伴腹泻。体温37.8℃,大便溏稀,今日已解4次,色深褐,量少秽臭,脘腹胀满,左下腹有形拒按,烦躁啼哭,唇干口燥,小便短黄,苔厚微黄,脉数,纹紫。诊断:积滞泄泻。治以消滞清热。药用:连翘6 g,槟榔5 g,焦山楂10 g,炒谷麦芽各10 g,炒莱菔子10 g,茯苓10 g,黄芩10 g,黄连3 g,天花粉10 g,柴胡6 g,甘草3 g。1剂后,微汗热减,解褐色腐秽大便数次;3剂后,大便日2次,软而成形,左下腹形块消失,热退纳增。

    按:本症乃积滞有形实邪阻滞肠道郁滞所致。虽发热腹泻而不能单纯清热止泻,以免闭门留寇。当“通因通用”之法,消其积,导其滞,则里清表和,三焦通达。方中以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连翘、槟榔消积导滞、散结通便为主;辅以柴胡、黄芩、连翘、黄连清透郁火、和解枢机,茯苓、天花粉、甘草清热生津、和胃健脾。全方合用,积去火退而获痊愈。, http://www.100md.com(王泽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