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1952126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25日 朱小莉 渠乐
第1页

    参见附件(1454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有颈动脉斑块),记录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程、FPG、HbA1C是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作者单位: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内一科(朱小莉);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老干一科(渠乐)

    当前2型糖尿病(T2DM)的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80%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为此通过临床资料具体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中规律随访的糖尿病患者126例,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5.5±10.5岁),病程5~15年,平均(8.9±2.2年)同时合并高血压病36例,合并冠心病30例。采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1.Omm)和(或)颈动脉斑块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标准。将研究对象平分为A(无颈动脉粥样硬化)、B(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禁食8~12 h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四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型糖尿病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2型糖尿病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比较(x±s)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糖尿病病程(年)FPG(mmol/L)HbA1C(%)

    A组63(33/30)61.5±3.67.8±6.910.26±3.367.26±2.29

    B组63(33/30)69.5±8.610.9±8.611.93±4.557.65±2.58

    以糖尿病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FPG、HbA1C进入方程,说明年龄、糖尿病病程、FPG、HbA1C是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当前糖尿病为全身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自从1986年noli首次证实B超所测颈动脉IMT与病理组织学测定结果呈线性相关后[1]。人们对检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病变越来越重视。目前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发展迅速,不论大中小血管均可累及,在颈动脉主要表现为初期动脉中-内膜增厚,随病程进展出现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斑块形成,尤其是不规则的软斑易被血流冲击,而形成溃疡,常伴有出血溃疡,都是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2]。

    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压力改变、内皮功能失调、高胰岛素血症和多种代谢的改变。糖尿病使血管壁剪切力和对内膜的压力损伤增加,现认为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剪切力的增加是引起高 压内膜、中膜增厚的最重要的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