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回顾性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466KB,2页)。
【摘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我淄博临床用血情况,旨在探讨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对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血的应用
作者单位:255000淄博市中心血站
1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是一种异体移植,是一种古老的抢救和治疗手段,输血可出现很多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反应,据统计,世界上输血死亡率可达0.5%~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主要有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血液的反应以及大量快速输血导致急性心衰等[1]。
1.1 免疫抑制作用 输血降低机体自身免疫力,临床多表现为受血者术后感染率明显增高,癌肿患者受血后癌瘤复发率高,生存期缩短,自发恶变的机率增加。上述表现可能与输血后铁蛋白过多有关,铁蛋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也可能与细胞克隆灭活作用,组织相容抗原,抗个体独特型都网络形成和单核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增高及其他免疫调节物有关,其都能导致免疫抑制。
1.2 过敏反应 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荨麻疹、关节痛,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哮喘、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发生过敏反应可能原因是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一种蛋白质过敏现象。
1.3 溶血性反应 输血多有临床无症状的轻度溶血,严重者多于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烦燥、寒战、背胸或腰背疼痛、面红、胸闷和普通的出血和渗血,随即出现血红蛋白尿,重者可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等。引起溶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输入其他血型不合的不规则抗体或因自身抗体等,或细菌污染血制品,或血中误加蒸馏水及高渗葡萄糖液等非等渗液等[2]。
1.4 发热反应 发热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引起此反应的常见原因为输血用具细菌污染或是因为免疫反应。
1.5 传染疾病 献血者血液中带有病原体亦可使受血者感染,并且在血液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也容易使血液污染而使受血者感染。除最有威胁性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能够通过血液传染外、麻疹、斑疹伤寒、沙门氏菌病、布氏菌病、雅司病等也能够通过血液传染。
2 近年来我国成分输血发展较快,现代输血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回顾性分析我站2006年至2009年供血情况见表1,全市临床用成分血比例较高,全血用量占比逐年降低,并且随着成分血输注率的不断提高,输血不良反应逐年降低。
表1
淄博市中心血站2006年至2009年供血情况
年份供血总量(U)成分用血比例红细胞悬液用量(U)洗涤红细胞用量(U)冷沉淀用量(U)
2006年48751.8596.2%469101941612
2007年54950.7599.1%54443.52402806
2008年57559.598.6%56740.32092698
2009年62338.398.3%61323.65293620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各种成分密度不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加以分离、提纯、浓缩后,根据病情需要输给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优点是避免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或产生免疫反应,输注安全。副作用少。如贫血患者需红血球,输全血则白细胞使受血者产生免疫抗体的机会是红细胞的3倍,而血小板抗原又比白细胞抗原复杂的多。成分输血每次输注减去了患者不需要补充的部分,有效成分的纯度和含量高可提高疗效。成分输血可减少输入体积,从而减轻了心血管的负荷,节约了血源。
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的输注有红细胞的输注、白细胞的输注、血小板的输注、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红细胞的输注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三种。在成分输血中,78%的患者是输注红细胞,其中又以红细胞悬液比例最大。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幼儿和老人,妊娠后期伴有贫血,有输血指征者都应输注红细胞悬液,而没有必要输全血。白细胞的受血者主要是肿瘤化疗、放疗患者及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抗原存在,受血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特别是多次输注白细胞者,在初次输注后,症状相对较轻,在二次输注时,不良反应加重。血小板的受血对象主要为白血病化疗、放疗血小板<20×109/L的患者,受血者不良反应较少。血浆的受血对象主要为肝脏疾病患者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烧伤、血浆置换或妇科大量出血后,需大量输血的患者。血浆输注后不良反应较少。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