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195025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乙型肝炎40例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吕娜
第1页

    参见附件(738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乙肝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西药组使用西药常规治疗,中医药结合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中西医结合组为92.5%,西医组为60%,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两组转阴率比较HBeAg和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分型论治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40例急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对照组为优的远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80例急性乙肝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病原学诊断标准为HBV-M和HBV DNA定量发生动态变化,HBeAg转阴或发生血清学转换,HBsAg转阴或发生血清学转换,其他肝炎(甲、丙、丁、戊、庚)病原学指标均为阴性。80例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6.0±13.2)岁,平均发病时间(9.8±3.4) d,ALT(1320.9±576.3) U/L,总胆红素(124.1±78.6) μmol/L,平均住院天数为(41.6±6.8) d。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有可比性,中医辨证:中西医组与西医组肝胆湿热型,分别为13例,15例,肝郁脾虚型分别为6例、4例,寒湿固脾型分别为14例、13例,脾肾阳虚分别为7例、8例,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采用5%葡萄糖500 ml,加甘利欣针150 mg,门冬氨酸钾镁针静脉滴注,1次/d,干扰素针300万U,肌肉注射,1次/d,并口服凯西莱片0.2 g,3次/d,维生素c片0.2 g,3次/d。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党参16 g,白术16 g,金钱草16 g,丹参15 g,板蓝根30 g,黄芪20 g,五味子10 g,半枝莲15 g,陈皮10 g,焦三仙16 g,肝胆湿热型加茵陈30 g,栀子10 g,大黄10 g;肝郁脾虚型加柴胡10 g,郁金10 g,赤芍10 g;脾肾阳虚型加附子9 g,干姜10 g,寒湿困脾型加干姜9 g,川朴10 g,白术15 g,1剂/d,水煎分两次服,疗程为4周。

    1.3 检测项目 治疗前后检测HBsAg、HBeAg、HBeAb、抗HBc、PCR-HBV-DNA及肝功能。

    1.4 疗效判断标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脾回缩;有效:症状改善,肝功能:ALT下降>30%,且其他几项以上血清学指标的转阴;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2 结果

    参见表1、表2。

    表1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级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西医组402041660

    中西医结合组40325392.5

    注:两组总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

    表2

    随访半年后两组HBV复制指标转阴率比较(例,%)

    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前阳性

    治疗后阴性转阴率(%)治疗前阳性

    治疗后阴性转阴率(%)

    HBsAg407184025

    HBeAg34277932928

    PCR-HBV-DNA403075401128

    注:两组转阴率比较HBeAg和HBV-DNA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乙型肝炎迄今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不是将相应指标“全部”、彻底转阴,而是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使HBeAg和HBV-DNA转阴,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阻滞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强调抗病毒、保肝、调节免疫治疗;中医则据“湿热疫毒病邪内侵”,“邪伏血分”为基本病机,采用祛邪抉正,调理全血为治疗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3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