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标识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1页 |
参见附件(1505KB,2页)。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标识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自行设计、制作人员标识、管道标识、药物警示标识、环境标识、器材标识及特殊标识,并在临床中充分应用,最后对应用前后护理差错率、意外事故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实行护理标识后,临床护理差错发生率比使用标识前下降了6.4 %,意外事故发生率下降了3.3%。经卡方检验,护理差错及意外事故应用前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理标识的应用有效地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增强了护士风险意识,加强了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护理差错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临床工作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护理管理;标识;安全;风险
护理标识能给患者和护理人员一种警示信息,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因此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使用护理标识,对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有重要作用[1]。本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制作各种临床所需的护理标识,从而探索护理标识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内科一区进行护理标识的实践应用,参与患者共256例,其中女151例,男105例,年龄18~85 岁,平均(43±6)岁;参与护理人员23名,年龄21~48岁,平均(32±8)岁,其中初级职称11名,中级8名,高级4名。
1.2 护理标识设计方法 护理标识采用文字或图画表示,要求规范、统一、醒目、美观,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以医院的整体设计相协调为基础,对颜色、形状、字样及其挂放位置精心选择,能对护理人员起警示提醒作用,同时患者和家属看到标识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乐于接受,自觉遵守,体现人性化管理,达到安全的目的[2]。
1.2.1 人员标识 ①患者标识:可通过患者病员服、护理等级、腕带、明细表、床头卡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区分,对住院军人、危重患者、残疾人、智障、无家属患者加以标识。对特殊患者标识可通过系腕带进行识别,如危重患者系红色腕带,住院军人系蓝色腕带,残疾人系绿色腕带,智障系灰色腕带,无家属患者系白色腕带加以区别。对于有危险或意外倾向的患者通过床头卡进行标识:使用不同颜色的床头卡标识不同危险或意外倾向的患者,如坠床危险标识使用绿色床头卡、自杀倾向标识使用红色床头卡、精神异常标识使用黄色床头卡、跌倒危险标识使用蓝色床头卡;②工作人员标识:采用不同的服式对护理人员职务、职称加以区分;③管道标识:采用一次性粘胶式标签,对用于患者治疗所置出入患者体内的管道进行标记,以便管理,避免误操作发生意外;④药物警示标识:采取悬挂标签牌方式,加以不同颜色对不同类药物进行标识;包括药物过敏标识、特殊用药标识(如氯化钾注射液、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抗凝药、胃肠营养药等对剂量与用法有严格限制的药物标识),内用、外用区分标识(呼吸机湿化水、腹腔冲洗液、膀胱冲洗液等);⑤环境标识:设置黄底黑字三角形通用警示标识,包括无烟区域标识、工作区域标识、防滑防跌标识等,如“小心滑倒”“小心烫伤”“防火、防热、防油、防震”等。⑤器材标识:主要包括氧气筒、接线板、插头等器材应有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标识,以及提醒患者注意的标识,避免误操作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1.3 统计分析 对应用前后护理差错率、意外事故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
2 结果
实行护理标识后,临床护理差错发生率比使用标识前下降了6.4 %,意外事故发生率下降了3.3%,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规范使用护理标识已成为每位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见表1。
表1
护理标识应用前后临床情况(例,%)
例数护理差错意外事故
应用前30025(8.3)11(3.7)
应用后2565(1.9)1(0.4)
经卡方检验,护理差错及意外事故应用前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患者自身保护意识及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精神压力、风险程度越来越大.护理标识能有效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患的沟通,能极大的避免医疗差错的及意外事故的发生,能极大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保障。
人员标识能有效区分不同风险的患者,而护理人员的标识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的寻求特殊护理。药物标识能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药物,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配错药、用错药的可能,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器械的标识能提醒护理人员及患者对其认识,避免误操作或乱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环境标识能提高患者对新的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因为环境生疏引起的事故。本研究发现实行护理标识后,临床护理差错发生率比使用标识前下降了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0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