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1947904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疗法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5日 杨茂领
第1页

    参见附件(1408KB,2页)。

     【摘要】 分析中西医结合、牵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汤药、牵引、手法和西药结合治疗。结果 80例患者治愈率为70% ,总有效率为92.5%。 结论 采用综合疗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牵引疗法;脱水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纤维的退行性变、萎缩、弹性减弱,在负重和脊柱运动外力的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下,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导致下腰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分布方向,自一侧腰臀部向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伴运动障碍的疾病。本病一般起病急,比较痛苦,虽有复位、按摩以及骶疗等方法,但治疗仍然比较棘手,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在30岁以下6例,31~40岁18例,41~50岁30例,51~60岁19例,61岁以上7例。腰椎间盘中央突出型34例,侧位突出型46例;病发于L3~4椎间18例,L4~5椎间20例,L5~S1椎间42例。全部病例均经CT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药方 乳香、没药、甘草各6 g,丹参、川断、杜仲、寄生、菟丝子、伸筋草、炒麦芽各15 g,鸡血藤30 g,红花、地龙各10 g。随症加减:下肢抽掣疼痛者加木瓜15 g,白芍30 g,川芎10 g; 下肢麻木者加全蝎、乌梢蛇、丝瓜络各6 g; 腰腿冷痛者加细辛5 g,桂枝、仙茅各10 g; 腰腿灼痛者加忍冬藤30 g,黄柏10 g,薏仁15 g。水煎1剂/d,取汁400 m 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6 剂为1 个疗程,一般服1~ 3 个疗程。

    1.2.2 骨盆牵引 患者取仰卧位,持续牵引20~30 min,牵引质量为体质量的一半,1次/d,10 d为1个疗程。牵引后患者卧床2 h,绝对卧床休息4~7 d。

    1.2.3 脱水疗法 地塞米松10 mg加入20% 甘露醇25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3 d,对神经根性症状重者甘露醇2次/d。

    1.2.4 手法治疗 主要采用坐位定点旋转法或侧卧定点斜扳法,此手法目的是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每周2次。辅助手法点穴按摩1次/d。

    1.3 疗效评定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ysis scale,VAS)[1]对疼痛疗效进行分析。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CT复查腰椎间盘突出情况。

    2 结果

    本组80 例经4周治疗,随访3~10个月,治愈56例,好转18例,未愈6例。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2.5%。

    3 讨论

    现在普遍认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损伤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反应是腰痛的来源;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可引起神经损伤及退行性变;而椎间盘破裂后,游离的髓核刺激神经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则是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因此,保守治疗的目标应对准退行性变椎间盘的再生和神经的保护及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再吸收[2]。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痛为主,连及下肢疼痛、麻木等表现,应属于祖国医学“腰痛”“痹症”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劳损肾虚为内因,腰为肾之外侯,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由于平素起居失节,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久病体弱,导致肾气虚弱引起腰疼。故肾虚腰痛多见老年人。在青壮年人中由于从事久站、久立以及弯腰等同一姿势的工作和劳动,导致慢性劳损,损伤肾气,形成腰痛。《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肾精气虚而邪客病也”,故本病以肾虚为本,用力闪挫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疼痛为标。活血通络方仿《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之意,取丹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红花、鸡血藤、伸筋草、地龙活血通络,消肿利关节,两组药物相配促进瘀血吸收,水肿消散,以减轻局部病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并有利于突出的髓核还纳。方中杜仲、川断、菟丝子、川牛膝补肾壮腰以治其本,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补脾气,炒麦芽消食护胃,以防乳香、没药等药伤胃而引起呕、恶之弊。诸药相配,标本兼顾,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壮腰。牵引后绝对卧床休息可以避免椎间盘反复受压,从而减轻神经根反复缺血水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