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诊治的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胃镜检查和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2.9%,35例治疗后未发现有再出血现象,止血成功率为83.3%。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对有活动性出血者采用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价值
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如果一次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约800~1 200 ml 以上),并引起休克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massive hemorrhage of the upper alimentarytract)[1],其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急诊胃镜的应用可迅速确定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和出血情况,同时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和内镜下治疗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6.4±3.6)岁。所有患者均在人院后24~48 h内进行胃镜检查。①全部患者均为便血和或呕血人院,估计出血量在10~1 500 ml;②根据患者周围循环改变情况急诊胃镜检查前输血量不超过l 500 ml;③入院后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发病诱因及临床症状体征。
1.2 诊治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均按胃镜检查常规做好术前准备,签署同意书,对患者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有休克症状者纠正休克后再行胃镜检查,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急救药品。对于仍有活动性出血者检查前可向胃管内先注人适量去甲肾上腺素盐水(8 ml/L)洗胃,使镜下视野清晰。
1.2.2 镜下诊治 普通胃镜诊治方式与急诊胃镜相同。对于胃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者,可根据病因及出血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镜下止血。弥散出血者用5%孟氏液或凝血酶溶液喷洒直至出血停止;各种溃疡、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恶性肿瘤等用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或立止血溶液在出血灶周围注射,每点注射0.5~2 ml,反复注射至出血停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致出血者,用5%鱼肝油酸钠在曲张静脉血管内和血管旁黏膜进行多点注射。
2 结果
39 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2.9%,35 例治疗后未发现有再出血现象,止血成功率为83.3%。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该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特别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更高[2],严重者危及生命,是内科消化系统常见急症[3]。其出血原因由多种因素引起,基础疾病不同出血部位亦不相同[4]。因此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出血的病因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急诊胃镜对出血部位、病因诊断率高,可达80%~90%[5]。因此,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至关重要。
急诊胃镜病因检出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胃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很强,大多数急性胃黏膜损害在药物等治疗下,在48 h内已愈合,因此检查愈早,确诊率愈高。出血时间长短对于镜下止血无明显影响。患者输血率和病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所以只要操作得当,急诊胃镜并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也表明急诊胃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①强化术前准备:保持静脉通道,保证血容量稳定,纠正休克,适当给予镇静剂;②准备三腔二囊管、硬化剂、冰盐水、负压吸引器、预热微波发生器;③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检查和治疗时间尽量短;④如估计在术中有出血可能或病情危重又必须明确出血原因,可选择在病房或手术室进行并做好外科手术准备;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行急诊胃镜检查,其诊断率高;⑥明确诊断的同时最好采取内镜下喷洒止血,注射各种凝血因子、止血药物和血管收缩剂,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止血或微波止血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再出血,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胃镜下病灶直观,止血效果好; ⑦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急诊胃镜检查能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同时,在临床上可实施切实有效的止血治疗。因此,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5.
[2] 权启镇,谢宗贵,齐风.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术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疗效评价.中华消化杂志,2005,25:87-89.
[3] 李宜辉,达四平,凌贤龙,等.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20年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9):126.
[4] 覃佳成.奥曲肽、凝血酶与洛塞克联合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30例临床观察.广西医学,2007,29(4):554-555.
[5] 陈凡,周萍.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567例分析.中国消化内镜杂志,1999,3(16):184-185., 百拇医药(黄 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价值
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如果一次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约800~1 200 ml 以上),并引起休克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massive hemorrhage of the upper alimentarytract)[1],其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急诊胃镜的应用可迅速确定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和出血情况,同时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和内镜下治疗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6.4±3.6)岁。所有患者均在人院后24~48 h内进行胃镜检查。①全部患者均为便血和或呕血人院,估计出血量在10~1 500 ml;②根据患者周围循环改变情况急诊胃镜检查前输血量不超过l 500 ml;③入院后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发病诱因及临床症状体征。
1.2 诊治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均按胃镜检查常规做好术前准备,签署同意书,对患者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有休克症状者纠正休克后再行胃镜检查,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急救药品。对于仍有活动性出血者检查前可向胃管内先注人适量去甲肾上腺素盐水(8 ml/L)洗胃,使镜下视野清晰。
1.2.2 镜下诊治 普通胃镜诊治方式与急诊胃镜相同。对于胃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者,可根据病因及出血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镜下止血。弥散出血者用5%孟氏液或凝血酶溶液喷洒直至出血停止;各种溃疡、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恶性肿瘤等用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或立止血溶液在出血灶周围注射,每点注射0.5~2 ml,反复注射至出血停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致出血者,用5%鱼肝油酸钠在曲张静脉血管内和血管旁黏膜进行多点注射。
2 结果
39 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2.9%,35 例治疗后未发现有再出血现象,止血成功率为83.3%。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该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特别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更高[2],严重者危及生命,是内科消化系统常见急症[3]。其出血原因由多种因素引起,基础疾病不同出血部位亦不相同[4]。因此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出血的病因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急诊胃镜对出血部位、病因诊断率高,可达80%~90%[5]。因此,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至关重要。
急诊胃镜病因检出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胃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很强,大多数急性胃黏膜损害在药物等治疗下,在48 h内已愈合,因此检查愈早,确诊率愈高。出血时间长短对于镜下止血无明显影响。患者输血率和病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所以只要操作得当,急诊胃镜并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也表明急诊胃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①强化术前准备:保持静脉通道,保证血容量稳定,纠正休克,适当给予镇静剂;②准备三腔二囊管、硬化剂、冰盐水、负压吸引器、预热微波发生器;③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检查和治疗时间尽量短;④如估计在术中有出血可能或病情危重又必须明确出血原因,可选择在病房或手术室进行并做好外科手术准备;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行急诊胃镜检查,其诊断率高;⑥明确诊断的同时最好采取内镜下喷洒止血,注射各种凝血因子、止血药物和血管收缩剂,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止血或微波止血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再出血,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胃镜下病灶直观,止血效果好; ⑦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急诊胃镜检查能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同时,在临床上可实施切实有效的止血治疗。因此,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5.
[2] 权启镇,谢宗贵,齐风.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术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疗效评价.中华消化杂志,2005,25:87-89.
[3] 李宜辉,达四平,凌贤龙,等.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20年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9):126.
[4] 覃佳成.奥曲肽、凝血酶与洛塞克联合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30例临床观察.广西医学,2007,29(4):554-555.
[5] 陈凡,周萍.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567例分析.中国消化内镜杂志,1999,3(16):184-185., 百拇医药(黄 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