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1964389
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5日 李燚绯 贾秋颖
第1页

    参见附件(760KB,1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瘀血阻滞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丹红注射液中丹参和红花作用相加,是治疗冠心病的明确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稳定型心绞痛;瘀血阻滞

    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为纯中药制剂,由丹参及红花为主要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淤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等疾病。我们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1疗区住院病例,年龄为40~75岁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6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心功能为I~II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降脂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液40 ml,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静点。14 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ST段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每日检查一次12导联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即刻作心电图检查,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

    1.4.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大于0.1 mV,倒置T波转成直立;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05 mV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512390.0%

    对照组3061868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214486.7%

    对照组30419776.7%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因此控制或减缓动脉硬化程度、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环节。此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数可占到总死亡数的1/3左右[3]。因此研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便显得尤为重要。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的血栓素A2(TXA2)水平、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红花中的有效成分红花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丹红注射液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延缓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及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生成,减轻血管壁炎性反应进而产生抗动脉硬化的作用[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