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1964346
桡动脉径路行心脏介入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5日 李转珍 常晓晓 郭 香
第1页

    参见附件(1426KB,2页)。

     【摘要】 目的 从护理和康复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技术,说明桡动脉径路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较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远期生活质量更具可行性。方法 将3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60例,股动脉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尿储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两组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桡动脉径路行介入诊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花费低,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介入诊疗;护理;康复

    作者单位: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较快地缓解心绞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但作为一种有创性诊疗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由于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位置表浅,所以穿刺成功率高,具有损伤小,愈合快,周围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经济负担轻等优点,术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立即下床活动,更加有利于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1]。我院自2008年以来,在积累了大量的股动脉径路介入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经桡动脉径路介入诊疗技术,就其中320例两种不同径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的患者320例,按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160例和股动脉组160例。桡动脉组患者,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56±12)岁;其中单纯左主干32例,两支血管病变68例,三支血管病变60例;股动脉组患者,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52±16)岁;其中单纯左主干28例,两支血管病变74例,三支血管病变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观察住院天数与费用,以及非心脏性并发症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肺栓塞、低血压及穿刺局部情况。主要对比两种介入途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用成组资料t检验,分类资料的统计学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桡动脉组术后无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即可拔除鞘管,局部只需加压包扎,无需砂袋压迫、据病情可随意床上活动,无体位限制。除6例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渗血外,余无1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尿潴留、肺栓塞、低血压等并发症。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x±s)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

    桡动脉组1603.26±0.8220281±310.23

    股动脉组1607.30±1.2123560±380.31

    t值6.21010.54

    P<0.001<0.001

    3 讨论

    传统的股动脉径路由于股动脉血管较粗,动脉压力较高,位置表浅,而且穿刺点位置位于腹股沟附近,这些因素就决定经股动脉径路术后需用绷带包扎穿刺点,局部砂袋加压,4~6 h后解除砂袋压迫,患者穿刺侧下肢制动18~24 h,以减少穿刺点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就增加了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加重患者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及康复[2]。1989年加拿大学者Campeau首次报道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1992年荷兰的Kiemeneij报道了采取此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结果.1993年Kiemeneij等[3]又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置入冠脉内支架。此后由于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经桡动脉路径介入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桡动脉较之股动脉有血管细,位置表浅,压力低,出血少,易于压迫等特点。表1显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患者住院天数少、费用低。充分说明桡动脉径路行介入诊疗对减轻患者经济、心理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指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人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兴奋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4]。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股动脉组36例于拔除动脉鞘管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迷走反射,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的症状缓解,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桡动脉组无1例出现迷走反射。这是因为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不易出现反射性血压和心率降低。桡动脉具有血管细,位置表浅,压力低,出血少,易于压迫等特点,一般于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即可。而股动脉血管粗,患者平卧、术肢制动,术区加压包扎和沙袋压迫。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而容易出现皮下淤血和血肿。另外,股动脉径路行介入术后要求患者术侧肢体制动,故需平卧排尿,导致尿潴留发生,此外,术后患者因手术切口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以至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排尿无力,导致尿潴留[5]。而桡动脉径路患者术后可随意床上或床下活动,不影响排尿,从而避免了尿潴留的发生。表1显示:股动脉组有28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淤血和穿刺点局部血肿。24例患者发生尿潴留。而桡动脉组除6例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渗血外,无一例发生尿潴留,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介入诊疗技术作为检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两种操作路径各有优势和弱势,如何选择要依照患者的病情、生理、解剖情况及桡动脉、周围血管情况选择穿刺径路。总之,桡动脉径路具有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少、安全、创伤小的优点,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行介入诊疗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 傅向华,马宁,刘君,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