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对策
第1页 |
参见附件(1496KB,2页)。
【摘要】 目的 建立完善的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35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明显减少,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结论 提高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能力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梗死;护理对策
1 资料
自始至终均未出现特征性胸痛,不易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注意,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所以掌握了解无痛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给予及时对症治疗及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本组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1~78岁,平均63岁,冠心病病史最长15年,最短1个月,全部患者均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本组中因胸闷、呼吸困难入院者25例;因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入院者5例,晕厥意识不清者入院3例,其他2例。
2 讨论与护理对策
2.1 严密观察 此病是一种病情复杂,变化急聚症状不典型,不具备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及特点,此病原因还在探讨中,但目前有文献报道[1]此病与老年动脉硬化脑循环障碍,脑组织长期慢性缺血缺氧痛觉迟钝,痛阈增高有关,因发病前无疼痛多数患者不采取预防措施。部分高龄患者由于病史表述不清或痛觉不敏感而询问不到疼痛症状;脑血管意外或休克、晕厥患者因循环障碍伴意识不清、痛觉迟钝而不能主诉疼痛;糖尿病患者因未梢神经病变,痛觉冲动传导阻滞致痛阈升高而无痛觉,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隐匿,有的甚至一开始即易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预后凶险,临床上大部分患者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因此,中老年组人群中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2]、脑血管意外者出现下述征象,应高度怀疑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①突发性的心衰,或在慢性心衰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②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③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休克者;④慢支患者突然胸闷、气喘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者;⑤突发心慌、心律不齐、腹痛、腹泻、呕吐及情绪激动者。还有一些患者发作胸外疼痛,如腹痛、肩背痛、颈痛、牙痛等不能用相应器官疾病解释者,均应考虑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对出现上述情况的患者,均应安置在危重病室或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做好进一步抢救的准备,并及时检查心电图,检测心肌酶谱、血生化、肝功、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
2.2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多数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会加重心肌的缺氧,使梗死面积扩大,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以解除紧张焦虑心理,避免过度兴奋,过于悲伤,保持情绪稳定,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心情平静无痛性心肌梗死因临床表现不型,患者及医护人员常常不引起重视,一旦确诊进入危重病室或CCU,患者见到高科技设备,听到报警声或看到医生严肃的表情,绝大多数患者会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产生焦虑、恐惧乃至绝望的心理。护士应理解、关心和体贴患者,告诉患者一些有关AMI的常识,以娴熟的护理操作、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以及抚摸、握手等动作,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2 根据临床特点及疾病发作规律及时生命体征的监测捕捉症状先兆。另外护理观察时,夜间巡视要多于日间,因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病情不易发现,而猝死多发生在夜间,尤其是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的6 h内[3]且发病后4 h易导致室颤和猝死。因此捕捉症状的先兆和无痛性心肌梗死首要症状提高对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认识至关重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误诊和漏诊,从而降低死亡率。
2.3 吸氧 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早期可持续吸氧,前24~48 h可高流量给氧,流速为5~8 L/min,以后可改为3~5 L/min,持续3~5 d,病情稳定后可间断给氧。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需求。因此,及时、通畅、有效的吸氧是至关重要的。
2.4 生活护理
2.4.1 卧床休息 AMI发病48 h内病情易变,病死率高,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个人卫生都应予以协助,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减少探视,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第2周可在床上被动或主动活动肢体,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可逐步离床,活动量递次增加。适度活动可增加机体摄入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有利于患者活动耐力的恢复。但有并发症者,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2.4.2 饮食 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发病第1周流质饮食,第2周改为半流质饮食,第3周为软食,第4周恢复普通饮食。
2.4.3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中应及时添加纤维素食物,按摩腹部,刺激肠蠕动。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允许活动时尽早适量活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促进排便。
2.5 用药及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通畅,遵医嘱使用药物,并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应及时监测血压,并注意有无头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行抗凝治疗时,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有无黑便、血尿等出血倾向,并定时测定凝血活酶时间,皮下或肌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穿刺部位加压时间应延长;用溶栓药物时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6 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T、P、R、BP及神志,及时发现各种常见并发症。
2.6.1 心律失常 AMI并发心律失常,常发生在起病24 h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形,尤其对于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早搏,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R-on-T型早搏,更应引起重视,因为这些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2.6.2 心力衰竭 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紫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急救措施。
2.6.3 静脉输液时的护理 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调节滴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认真观察心电图,随时做好除颤准备。静脉滴注极化液时,注意观察,防止静脉炎及低血糖发生。应用硝酸甘油时注意避光,控制滴速及血压的改变,使用抗凝疗法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静脉输液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急救时静脉用药,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30滴/min以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6.4 休克 如果收缩压<90 mm Hg,应结合神志、意识变化、皮肤颜色、末梢循环情况等判断是否出现休克。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依据不同类型,进行抗休克治疗。
3 健康教育
3.1 普及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他们基本了解冠心病的诱因和发病机制,了解简要的心绞痛预防和控制措施,掌握必要的心肺复苏方法,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