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1973590
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5日 李秀梅
第1页

    参见附件(1595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注射剂联合应用的种类、静脉给药的方式及患者年龄偏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结论 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注射剂,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儿童;抗感染药物

    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和对机体的有害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变态反应、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因而比成人更易发生ADR,ADR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会更加严重。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2001年4月医院成立了由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共同组成的ADR监测网络,实行ADR报告制度。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ADR报告表由各级医生、护士、药师发现并填写,每周行政大查房统一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分别对患儿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

    112例发生ADR的患儿中,男患儿62例(55.35%),女患儿50例(45.65%),男患儿与女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24:1,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0~3岁婴幼儿的ADR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ADR发生率下降。

    2.3 ADR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本次所有ADR中以过敏反应为多数,占69.64%(78例),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反应程度以轻中度反应为主。在药品发生不良反应后,一般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均可治愈。112例ADR报告中,110例治愈,好转2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ADR密切相关

    儿童患者易发生ADR的因素与身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的吸收代谢不规则,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蓄积性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液中游离性浓度升高,作用增强所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药物易进入脑内;加上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肾小球率过滤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不良反应。

    3.2 静脉给药较易发生ADR

    112例ADR中有82例是静脉给药的方式引起的,约占73.22%,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管,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剧烈,与静脉给药的配制、药物浓度、稀释液的pH值、温度、药液的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提倡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给药原则[1]。尤其对于中药,因成分复杂,配伍不明,更提倡口服途径给药[2]。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

    3.3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4 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患者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4]。提醒临床医生给患者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3.5 慎用中药注射剂

    自从鱼腥草、刺五加、茵栀黄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后,中药抗感染药物引发ADR不容忽视[5]。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起效快,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患者个体差异,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下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②剂型与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有些是静脉滴注,起效快,与口服剂型比较其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尤其表现为过敏反应;③药物配伍不当,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容易引起药液PH值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变化[6],如清开灵注射剂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显示,81%的患者存在合并用药情况;④药品质量存在问题,药品在制作过程中原材料及提取工艺的不同和改变都会影响药品质量。有实验表明,中药静脉注射液中<10um的微粒个数明显多于西药静脉注射剂[7];⑤用药不当,没有按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或用量过大等;⑥中药成分特异,中药多含有植物蛋白、色素、树脂等,作用具有多样性,易引起ADR[8]。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医师一定要按说明书的用法和用量使用,如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应无配伍禁忌。患者用药前要检查药液是否有微粒或沉淀,药液澄清时方可用于患者。

    3.6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对我院112例儿童药物ADR报告统计、评估和分析,笔者建议,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已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用药目的,减少ADR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Hayashi S.The expected role of community pharmacist in society.Yakugaku Zasshi,2003,123(3):163.

    [2] Milkovich G, Saetrum O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