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1990075
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5日 孙晓虹 田洪英 孙聪玲 吴金勇
第1页

    参见附件(2651KB,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内服药健脾冲剂,源自我国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观察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内服健脾冲剂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采用40例患儿服用儿保颗粒作为对照组,以评价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补脾益肾法具有显著益肾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

    【关键词】

    补脾益肾法;健脾冲剂;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症之一,一般占儿科门诊就诊人数的5%。西医目前多采用口服多酶片、胃肠道动力促进剂、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方法治疗,但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欠佳,并常有胃部不适、甚至发生药物中毒等副反应。小儿厌食症多迁延不愈,病程较长,脾胃虚弱症最为常见,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胃虚弱症多合并肾虚症状,我们采用中药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型,获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且未出现毒副作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遵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共收集符合厌食症诊断标准的患儿169例,脱落6例,剔除3例,余160例病例合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1~5岁36例,5~10岁72例,10~14岁12例;病程平均(12.655±12.113)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5岁8,5~10岁23例,10~14岁9例;病程平均(13.535±12.523)个月。

    1.2 中医症候

    160例患儿均有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的表现。其他症状出现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面色萎黄98、30例,畏寒肢冷90、28例,乏力神疲108、36例,肌肉松软,形体偏瘦108、38例,舌质淡,苔白,脉无力109、35例。实验组的积分值为(17.44±6.64),对照组为(18.39±4.74)。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一般资料及中医症候等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中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8年10月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标准,病情分级按以加权法拟定的症候评分标砖。其中轻度:主症积分4分;中度:主症积分5~9分;重度:主症积分≥10分。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14岁的患者列为入选病例。

    本临床研究遵循随机分组、双盲、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采用SAS8.0 proc plan过程生成随机数字,按照入选的时间按顺序依次发药。治疗组以健脾冲剂(本院制剂室制备)1~3岁,每次1袋;3~5岁,每次1.5袋;5~7岁,每次2袋;7岁以上,每次2.5袋,均3次/d,饭前服,温水送下。对照组选用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袋10 g),1~3岁,每次半包;3~7岁,每次一包;7岁以上,每次一包半,均3次/d,40 d为一疗程。

    治疗前1月和治疗期间两组皆停用其他助消化药。对治疗期间发生泄泻、感冒等病症者,应采用常规治疗,但不得使用助消化类中西药物。对所加的治疗,均需在观察表上记录清楚使用时间、药名、用量、使用次数等,以便总结时如实报告。

    3 结果

    4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为服药后腹痛、上感,由研究者判定为均与试验药物无关。有2例患者疗后4周出现血常规(WBC)异常,有1例患者疗后2周出现尿常规异常,对照组有1例患者疗后3周出现便常规异常,有2例患者治疗前后便常规异常,经研究者判断均与试验用药无关,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其余未发现副反应,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也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异常改变。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所致,如父母缺乏育婴保健知识,没按时添加辅食,或断奶后未能使孩子适应普通饮食,或予过多肥甘厚味,或过分溺爱,任其恣食生冷,或不按时进食及小儿挑食等;此外,小儿突然遭受情绪刺激,特别是进食时遭受责骂训斥、多病、久病、病后失调、用药不当等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是产生厌食的重要因素。小儿时期,体禀脾胃虚弱,“脾常不足。若饮食不当,饥饱不匀,饥则伤胃,饱则伤脾,致使脾胃功能紊乱,纳化失常。脾不健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长期厌食又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进而不能充实肾精,肾阳虚惫,不能温朐脾阳,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脾与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本课题所选用的内服药物是笔者经过多年临床摸索,针对小儿厌食症中脾胃虚弱,肾阳虚惫的病理机制,在古方健脾散的基础上突出温补肾阳化裁而来,药物组成是山药、淫羊藿、党参、白术、益智仁、芡实、神曲、炒山楂、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当归、大枣、甘草。纵观全方,补中有消,消中有运,补而不滞,消不伤正,运、消、补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改善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治疗组在改善血红蛋白及血锌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显示,补脾益肾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伴有肾阳虚惫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健脾助运法。研究中未发现该药的副反应,显示出该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