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1989602
控制呼吸经腹膜后入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32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25日 赵晓芳 邹天南 杨丕斌 孙先润
第1页

    参见附件(4565KB,3页)。

     【摘要】 目的 讨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防治胸膜破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T12~L2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的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在控制呼吸的情况下,切除12肋经腹膜后前方入路进入对骨折椎体进行次全切除,获得椎管前方的彻底减压后,置入肽网并进行前路钉板或钉棒的内固定。结果 采用此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32例,术中发生胸膜破损3例,其中1例术后放置了高位胸管,术后36 h拔出,与未采用控制呼吸前入路手术比较,胸膜破损率有显著差异,所有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肺部并发症,获得随访19例,术后3~18个月,ASIA分级有I~III级的提高,无内置物松动断裂发生。结论 在控制呼吸下经腹膜后入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可以明显减少手术中对胸膜的损伤并降低术中修补胸膜的难度,减轻了前路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其顺利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前路手术; 呼吸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随着高能量损伤的逐渐增多,并有中柱椎体后壁骨折移位压迫脊髓和马尾神经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前路椎管减压及内固定成为此类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实施内固定的需要,一般腰2以上的骨折多采用经胸腹膜外入路进行手术[1],术中需切断膈肌以便同时进入胸腹腔,术后需放置胸腔引流管,手术创伤较大且对肺功能恢复有较大影响,根据胸腰段骨折特点,我们自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采用控制呼吸经腹膜后入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3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36.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19例,,按AO分型:A型29例,B型3例,合并跟骨骨折4例5肢,合并骨盆骨折3例,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2)A 级1例、B级3例、C级17、D级10例,E级1例。骨折椎体:胸123例,腰121例,腰28例,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平面椎管内骨折块占位均>50%,部分病例MRI 示脊髓圆锥损伤。手术入路:左侧进入26例,右侧进入3例。

    1.2 手术方法 ①麻醉:所有患者均行双腔气管插管全麻;②体位:患者常规取右侧卧位摇起腰桥,切口起于腋后线沿12肋斜向前方,长度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对左侧有手术史、压迫完全来自右侧或右侧肺部有损伤者取左侧卧位;③显露:常规切除12肋进入腹膜后间隙,在切除12肋及分离腹膜后间隙时,均保持单肺通气至切断膈肌角,游离并推开附着于11肋中下分的胸膜囊使胸膜囊及膈肌能够满意上移,用胸廓撑开器平行置于髂嵴与肋弓之间,保护下适当撑开至可以完全显露T11~L2椎体,恢复双肺通气;④椎管减压:显露骨折椎体,尖刀切开上下椎间盘与正常椎体的附着,用长柄cobb剥离器沿正常椎体的软骨下骨完整剥离椎间盘与其的附着,用咬骨钳咬出骨折椎体的前2/3(包括椎间盘),保留前纵韧带和前沿部分骨质,用椎体间撑开器适当撑开后,利用骨折间隙用刮匙和椎板咬骨钳切除后1/3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后壁、后纵韧带,进行椎管前方的彻底减压,此时可以看见复张的硬膜囊,用明胶海绵覆盖外露硬膜囊;⑤准备肽网:测量椎体间长度,用切除的12肋和取出的伤椎的骨质清理剪碎后充填于适当长度和直径的肽网内;⑥前路重建:按常规打入远端椎体的两枚固定螺钉后,再次进行单肺通气,牵开肋弓进行近端椎体螺钉的置入,利用螺钉进行撑开恢复椎间高度和矫正后凸后嵌入准备好的肽网,安装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⑦关闭切口:检查胸膜是否完整,如有破口,置入细尿管后进行修补,尿管周围荷包缝合,通过尿管进行负压吸引同时恢复双肺通气,在鼓肺状态下拔出尿管收紧打结荷包线。再次鼓肺确认胸膜无破损后,固定膈肌角,腹膜后间隙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⑧术中胸膜破损者,手术结束后在手术室即行胸片检查,如有气胸在第二肋间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7 d,负压引流管按常规拔出,放置有胸腔闭式引流的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进行肺复张训练,术后24~48 h复查胸片后拔出胸管。

    2 结果

    32例病例均在控制呼吸下经腹膜后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180 min,出血300~900 ml,早期手术阶段有胸121例及腰1 2例患者在手术中胸膜破损,其中胸12病例术后放置了高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36 h拔出胸管。与未进行控制呼吸下经腹膜后前入路完成的另20例胸腰段骨折病例比较,胸膜破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术后住院天数7~14 d,抗菌素常规使用3~5 d,无呼吸道并发症。所有病例出院前神经功能均有1~3级不等的恢复,肌力3级以上(不含3级)术后1周均在胸腰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ASIA分级A 级的患者术后7 d下肢感觉有所恢复,术后3个月复诊,双下肢肌力恢复至1~3级,但肛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未恢复。另有18例病例获得术后3~18个月的随访,其中D级6例患者均恢复到E级,C级患者12例其中8例恢复至E级,3例恢复到D级,置入的肽网和内固定均无下沉、松动和断裂,6个月以上复诊者植骨融合,其中13例患者恢复原工作。

    3 讨论

    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治疗在入路上多有争议,虽然前路手术减压直接彻底,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但前路手术特别是经胸腹联合入路,由于手术创伤大、暴露困难和对肺功能的影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3.1 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的优势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特别是对于青壮年,胸腰段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所致的爆裂骨折,根据Denis三柱理论[4]并随着影像学的进步和各种脊柱内固定器具的发展,为获得并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最彻底的解除神经压迫和最大限度恢复的神经功能,参考夏群等[1]提出的前路手术指征,我们对CT显示骨折块后移进入椎管占位>50%且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椎管探查减压、肽网置入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钉板或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前路手术由于可以直视下刮出致压物,减压过程中不牵拉硬膜囊,不干扰神经功能而发生医源性损伤的危险性小;可彻底清除伤椎邻近的椎间盘组织,通过椎体间的撑开可以纠正后凸畸形和方便的置入肽网;由于不破坏椎体后柱的结构和椎间的结构性植骨,只需要短节段固定即可恢复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和脊柱的旋转中心[5]。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I~III的恢复,获得随访的病例中内置物无松动断裂,椎间植骨融合良好,18例中有13例恢复原工作。

    3.2 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的困难与改进 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由于椎体位置深在而且毗邻重要结构,术中为获得有良好显露及安放前路内固定的需要,在L2以上阶段采用经胸腹膜外入路,以左侧进入为主,术中需要切断膈肌进入胸腔,L2及以下节段则切除12肋,从膈下不经胸腔进行显露[1],近年对L1以下阶段也选择切除肋T12,切断膈肌脚推开壁层胸膜,利用腰桥扩大显露空间实现不进胸的目的[6]。我们对T12以下骨折病例也采用不经胸入路,但术中发现双肺通气状况下,虽然剥离过程仔细小心,还是在一些较瘦的病例中出现胸膜破损,更多的是剥离过程壁层胸膜完好,而由于肋弓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6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