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
第1页 |
参见附件(269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CT片,通过影像表现进行病变分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和CT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强直。CT对早期病变(0~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ⅢⅣ级X线与CT改变偏差很小(P>0.05)。结论 CT扫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1]。为探讨X线、CT对AS的早期诊断价值,根据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例AS统计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AS患者,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17~60岁,平均30.3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2.7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下背部及髋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周围关节活动障碍、行走困难等。
1.2 实验室检查 25例HLAB27即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阳性,22例血沉(ESR)≥25 mm/h,21例C反应蛋白(CRP)阳性度(+)~(++++++),浓度26~90 mg/L。
1.3 方法 采用FCR XG1型X线检查设备和PHILIPSMX8000双排螺旋CT,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层厚5 mm,层距5 mm,骨窗照片。常规摄腰椎、骨盆X线片,选择性加摄颈椎、胸椎片,常规做骶髂关节CT扫描,选择性加做颈椎、胸椎、腰椎、髋关节。
1.4 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
0级:正常;I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2]。所有病例的X线和CT片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和2位风湿病科医师共同进行分级及征象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X线和CT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强直。由表1可见,CT对早期病变(0~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X线诊断为0级共7个关节,CT诊断中有2个关节提高了诊断级别(其中I 2个、Ⅱ级1个)。X线诊断为I级共20个关节,CT诊断中11个关节提高了诊断级别(其中Ⅱ级7个,Ⅲ级4个)。X线诊断为Ⅱ级共13个关节,CT诊断中有5个关节被提高到Ⅲ级。ⅢⅣ级X线与CT改变偏差很小(P>0.05)。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的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属全身结缔组织病变的一部分,其病因不明,以侵犯中轴骨骼为主引起疼痛,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肋椎关节等,主要病理改变以滑膜炎开始,滑膜充血水肿,关节囊内渗液,继而富于血管的滑膜肉芽组织显著增生呈绒毛状,称之为“血管翳”[1],造成关节软骨营养障碍引起软骨破坏,“血管翳”向深部蔓延并嵌入骨内引起关节面下囊状破坏区,且以骶髂关节最先受累和病变明显多见,发现两侧骶髂关节面下的模糊毛糙和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即可确诊[3]。
HLAB27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与AS有相关性[4]。而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和血沉加快等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但不具特异性。AS的早期诊断和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能推迟疾病的发展,降低脊柱强直发生。而早期AS表现主要是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结构复杂,骶髂关节X线、CT、MRI影像检查尤为重要。尽管骶髂关节X线平片目前仍为临床常用检查方法,但其显示关节面清晰程度及分辨率均明显低于CT及MRI[5]。CT较常规X线平片能更清晰地显示骶髂关节、脊柱小关节病变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及韧带钙化等,较多发现细小病变,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观察疗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CT较X线平片反映骶髂关节病变程度方面对于Ⅲ、Ⅳ级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早期病变(0~Ⅱ级)明显提高了I~Ⅱ个诊断级别。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侵蚀及囊变,CT扫描比X线平片检查对早期病变检出与病变的分期更准确,因此,CT扫描应作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