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987030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6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5日 张国文
第1页

    参见附件(2563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26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0.38%),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0.77%);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92.6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监测

    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我院属三级乙等医院,从2007年正式成立ADR监测机构后,ADR报表明显增多。本文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ADR报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四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与评价进行评价[1],其中肯定231例,很可能25例,可能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60例ADR患者中,男142例,女118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3.9岁。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 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260例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发生131例(50.38%)。其次为中草药制剂28例(10.77%),循环系统药18例(6.92%),抗肿瘤药16例(6.15%),神经系统药14例(5.38%),血液及造血系统药12例(4.62%),激素有关药物11例(4.23),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各8例(3.08%),其他14例(5.38%)。

    2.3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为主141例(92.69%),其次为口服10例,皮试7例,肌肉注射2例。

    2.4 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260例ADR中,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占46.54%,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和瘙痒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17.69%,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等,见表2。

    3 讨论

    在ADR年龄分布上,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占50.38%,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多病且治疗时使用药物品种多,而其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发生体内药物积蓄。41~60岁占40.38%,是ADR易发的年龄段,可能与该段人口数量多,面临压力大,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增加用药机会有关。

    抗感染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类别,其次为中草药制剂,与相关报道一致[2]。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及多药并用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积极合理应用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中草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品种不断增加,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纯度、稳定性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引发的ADR逐年增多,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过敏史,尽量单独使用,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即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ADR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分析静脉滴注的ADR发生例数最多,为141例(92.69%),说明静脉滴注较易引起ADR,其原因除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注射剂纯度不高、个别成分不单一、滴注速度过快及临床用药习惯等有关[3]。目前国内外大力提倡“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静脉用药导致ADR的风险概率。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此类不良反应报告最多。但是,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比较隐匿,医患双方都不易觉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