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876KB,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参麦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治疗组:治疗除上述方法外加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进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参麦;慢性充血性心衰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简称CHF)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是目前内科领域的疑难重症。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心内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65~90岁,平均68岁,平均病程5.4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13例;合并房性期前收缩6例,室性期前收缩4例,交界性期前收缩1例。治疗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65~89岁,平均69岁,平均病程5.8年。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18例,Ⅳ级13例;合并房性期前收缩5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交界性期前收缩1例。两组入院前均使用硝酸酯、利尿药、ACEI治疗。两组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合并症、心功能、入院前用药情况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必要时吸氧,对照组继续应用洋地黄、利尿药、硝酸酯、ACEI等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点滴,滴速25~30滴/min,以1 d为1疗程。
1.2.2 疗效判定标准[1] ①显效:能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②有效:能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心功能改善1级,一般处于Ⅱ~Ⅲ级;③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1。
注: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对于心衰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阳亏虚,还涉及阴伤,脏器以心为主,还与肾、脾、肺相关;标实主要是血瘀痰饮和水湿为患[1-2]。本虚与标实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传统理论认为,心衰患者均有器官瘀血症状,因而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现代认为心衰不是单纯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是包括由此而激活的一组神经体液因子参与代偿,促进心功能不全持续发展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按充血主要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及无症状心衰。治疗上除病因治疗外,主要给予减轻心负荷、限钠盐摄人及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应用等,以减轻症状、降低致残率和延长生命期限。
参麦注射液为红参、麦冬提取物的混合物。红参中的人参皂甙具有非洋地黄正性肌力作用,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3];麦冬则可稳定心肌细胞膜,明显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同时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同时人参、麦冬具有一定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可减少洋地黄用量[4],从而不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参麦注射液在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参麦注射液是根据传统中药古方“生脉散”研制而成,由人参和麦冬组成,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固脱作用。本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取得良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P>0.05),且无明显的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