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辨证治疗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389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尪痹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西医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显效65例,有效5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72%。综合治疗组临床治愈30例,显效70例,有效5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治疗中应详细判断病情和临床症候,判断急性发作或稳定状态,合理调配药物,已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尪痹;辨证
尪痹属于骨痹、筋痹和肾痹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且易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临床治疗较为困难[1]。本文根据尪痹的临床特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0例,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尪痹”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105例,女215例;年龄25~75岁,病程1~10年。随机将320例尪痹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160例,西医治疗组1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分型 风寒湿阻型主症;风湿热毒型主症;痰浊阻络型主症;瘀血凝滞型主症;气血亏虚型主症;肝肾阴虚津伤型主症;寒热虚实错杂型主症。
1.3 治疗 西医治疗组采用西药基础治疗应用;综合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3.1 基础治疗 应用芬必得、扶他林、萘普生、糖皮质激素强的松。
1.3.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辩证论治,具体见表1。
1.4 疗效判定 判定标准[2]: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指标结果基本正常;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理化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进步,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均经规范治疗三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西医治疗组160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65例,有效5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72%。综合治疗组160例中,临床治愈30例,显效70例,有效5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较为符合归属于尪痹的范畴[3,4]。中医学认为邪气侵入人体后常常发生“从化”而使病证产生转变。即“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这一疾病转化机制,源出于《内经》,仲景先师首先运用于临床,后世医家也有论述。清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中对从化理论,做了具体完整的概括,并做了阐述。诊治痹,当然也不例外,痹虽然以寒湿之邪深侵入肾为主要病机,但是再结合“从化理论”来分析,有的“从阴化寒”而见寒盛证,有的“从阳化热”而见化热证,因此在观察、认识和理解痹的病因病机与发生发展、证候变化时,不但要注意深入理解“合”字的深刻涵义,还要注意运用“从化理论”去辨证分析,才能更好地体会痹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的证候变化。
3.2 病因病机 过去只讲到三种常见证候:肾虚寒盛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这三种证候比较寒冷的地域,或气候有寒有热以及多寒少热国家。寒邪深侵入肾为疾病之本,不同程度的化热之证为疾病之标[5]。肾虚、寒湿深侵入肾;冬季寒盛,肾气当令,同气相感,深侵入肾;复感三邪,内舍肾肝;肾督两虚,寒袭督脉,肾督同病。病因病机为: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气应之,寒袭于肾;复感三邪,内舍肾肝;风寒湿邪,经输合穴,内侵肝肾。主要是风、寒、湿邪闭经络.气血瘀滞湿聚成痰,痰瘀互结深人筋骨,久之内合肝肾诸脏,致肝肾两虚;肝主筋,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外邪易犯,痹阻经络,流注关节,气血不行,关节闭塞,临床上出现筋骨酸楚,或麻木、疼痛,甚则变形、强直、僵硬等。风淫为诱发之邪又始终潜藏于筋骨,毒邪为致病主因且贯穿于病之全程,痰浊为再生病邪肿胀木重是其所为,瘀血为血淤变生僵硬疼痛为其所致。临床治疗中应详细判断病情和临床症候,判断急性发作或稳定状态,合理调配药物,已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