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配合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配合
第1页 |
参见附件(2795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妇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原因与护理配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5例产妇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产后大出血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有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产褥感染(环境因素)、胎盘因素(胎盘粘连滞留和残留)、软产道损伤。结论 产后大出血可采用清宫术、宫缩剂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产妇产前、中、后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 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护理
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分析并了解产妇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并做好护理工作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5例产妇产后大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配合方法,65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列举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晚期产后大出血产妇共65例,年龄20~40岁,平均26.2岁;据统计,初产妇50例,经产妇6例;有人工流产史15例。65例均为足月妊娠,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0.3%。
1.2 诊断标准 产后大出血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组病例选择的标准为分娩24 h后至少有一次大量出血或持续间断出血约为400 mL以上。收集:总失血量为估计失血量与继续失血量之和,估计失血量根据休克指数粗略估计,继续失血量为容积法测量。
1.3 出血原因与出血量 本组出血量400~1000 mL者32例;1000~2000 mL者27例;2000~3000 mL者4例;3000 mL以上者2例。产后大出血的出血量以胎盘残留为最多,依次为软产道损伤、产褥。产后大出血的发生时间以软产道损伤为出现最快,其次为胎盘残留、产褥感染、子宫收缩乏力。
1.3.1 子宫收缩乏力 主要是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影响子宫收缩;难产、产程延长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造成产妇衰竭引起子宫收缩乏力22例;妊娠合并贫血、妊高征造成子宫肌水肿及渗血,引起子宫收缩乏力6例;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使子宫过度膨胀,子宫纤维过度伸张失去弹性,使子宫收缩不佳,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3例。
1.3.2 软产道损伤 由于产妇宫缩过强,生产过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会阴保护不当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未作会阴侧切或侧切过小,胎儿娩出时,可引起产妇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者可达穹窿,甚至达盆壁,形成腹膜后血肿或阔韧带血肿,也可上延至子宫下段而致大量出血。
1.3.3 胎盘因素 由于产妇子宫收缩乏力,膀胱膨胀等影响,胎盘从宫壁全部剥离后,未能排出滞留在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胎盘未完全剥离,过早牵拉脐带或刺激子宫,使剥离面血窦开放引起出血不止;胎盘胎膜残留在子宫腔内、胎盘粘连,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19例。
1.3.4 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产妇在临产的住院期间的卫生,特别是产妇所用的被褥,被褥感染也可能威胁着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本组因被褥因素而出血的有1例。
2 结果
本组65例均采用采用清宫和药物治疗,其中对软产道损伤引起的晚期产后大出血以及时缝合止血和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为主;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引起的反复大出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愈;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经积极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经产妇及家属同意,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经过上述对症治疗后,本组65例病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9 d。
3 护理
3.1 产前护理 注意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产前应认真检查筛选,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产前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变化特征,向其讲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其不良情绪,鼓励产妇及时排尿,对产妇要亲切关怀,以取得产妇的信任并配合治疗。
3.2 分娩期护理 加强分娩监护与护理,注意产妇的休息及营养补充,排空膀胱,防止因产程延长而造成产妇衰竭,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中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了解宫口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同时要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
3.3 分娩后护理 分娩后产妇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 h,重点监护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和宫缩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2 h仍要预防休克的发生,对失血较多但无休克征象者应及早补充血容量。产妇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影响子宫收缩,并督促产妇及早哺乳,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
总之,产后大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其发病急而凶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