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例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治疗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77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鼻内镜手术对7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 经术后随访,本组治愈68例(88.3%),好转7例(9.1%),无效2例(2.6%),总有效率97.4%。其中并发鼻腔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手术具有直视、准确、彻底、安全等特点,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鼻息肉是北方地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对7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龄21~70岁。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涕或抽吸性脓痰、头痛及嗅觉减退等,术前均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横断轴位扫描。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的诊断分型标准[1],本组包括I型28例,Ⅱ型33例,Ⅲ型1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Messerk Linger术式,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侧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开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钩突,用鼻中隔剥离子沿切口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筛泡,用直钳轻压或咬开筛泡,手术应于中鼻甲附着处外侧进行,清理筛顶时应格外仔细、小心,避免筛顶操作引起脑脊液鼻漏。彻底清除前组筛房的病变。清理后组筛房时可用吸引器吸除术腔中的血液,边吸边轻轻触叩,如为筛房间隔即会被触破,筛房清除彻底,纸样板和筛顶光滑,出血停止。开放并探查额窦,于额隐窝与前筛顶之间寻找骨隆突,在前方探查扩大额窦开口,清理其内脓性分泌物,开放探查上颌窦,有筛窦炎的患者常常合并有上颌窦自然开口不同程度的狭窄或梗阻,应给予充分的扩大、清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术后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嗅觉的改善等临床症状,内镜观察术腔上皮化情况和是否有病变组织存在并按标准判定手术效果。经随访6~18个月,本组治愈68例(88.3%),好转7例(9.1%),无效2例(2.6%),总有效率97.4%。其中并发鼻腔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组织创伤少,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鼻内镜手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清除病灶,恢复鼻窦黏膜正常形态和功能,手术仅是达此目的的第一步,上皮再生恢复是黏膜病变彻底清除的关键[2]。在处理上颌窦口时,应重点清理阻塞窦口引流的肥厚性黏膜、肉芽组织、息肉、变性的中鼻甲等做膜性扩大。骨性扩大应向下向后扩大,避免损伤鼻泪管,充分解决窦口的引流不畅。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给予矫正。对于中鼻甲气化或息肉样变用环形钳将其钳夹后,使体积缩小,充分暴露中鼻道和嗅裂,游离缘处下垂多余的黏膜可剪除。完整保留中鼻甲黏膜,对于鼻腔生理功能的保护,术腔创面的恢复,防止鼻腔干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鼻内镜术后,如果术腔内多种不良因素缺乏有效、及时的治疗,会影响和延缓鼻窦疾病的治愈过程,导致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后应根据患者出血情况,24~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1周内清理鼻腔1次/d,用吸引器清吸分泌物及凝血块,开放各窦口;第2~3周每周清理2次;第4周后每周清理1次;2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以后根据个人情况随时来诊。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给予1%麻黄素滴鼻液和1∶4000庆大霉素滴鼻液3次/d滴鼻。第5天冲洗鼻窦腔,并向内注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之后将负压冲洗球交给患者,每天自行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以保证鼻腔清洁通畅,尽量减少分泌物及结痂的形成。出院前再同前冲洗1次,全身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易出血的患者术后3 d内给予止血药物。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本组患者治愈6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7.4%。
总之,笔者认为鼻内镜手术具有直视、准确、彻底、安全等特点,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7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