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98042
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5日 亢本荣
第1页

    参见附件(2106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改进灌肠方法,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将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SASP)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口服并配合抗炎对症支持静脉输液治疗,14 d为一疗程。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7.4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密切护理配合,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中西药复合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以大肠(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肠黏膜病变主要为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等。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根治性措施,临床上常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由于其易发生不良反应,疗效不明显。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诊治7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39例应用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使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起到消炎、解毒、收敛、愈合作用,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78例UC患者,均符合UC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18~52岁,平均(35±17)岁,溃疡性直肠炎14例,乙状结肠炎27例,全结肠炎25例,全结肠炎并直肠炎12例。将7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行SASP并配合抗炎,一般支持对症静脉输液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临床类型、护理措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1)药液配制。中药配方为徐长卿、雷公藤、乌梅、白芍、白芨、败酱草、黄芩各20 g,甘草10 g,用自动煎药机浓煎成100 ml,将上述药液用消毒后的空盐水瓶装好,再加入利多卡因10 ml,锡类散1.0,云南白药4粒,温度为37℃~39℃,摇匀备用。(2)操作步骤。每晚临睡前1 h,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粘液[2]。患者休息30 min后,将配好的药液,接一次性输液器排气,剪除输液器终末过滤器部分,选用16-18号的一次性导尿管接好,用石蜡油润滑后经肛门轻轻插入20~25 cm[3],松开输液夹,40~50滴/min,25~30 min滴完。灌肠后15 min变更1次体位,让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保留2~4 h,以完全被吸收为宜,14 d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SASP1 g/次,4次/d,症状缓解后改为1 g/次,2次/d,并配合抗炎,一般支持,对症静脉输液。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每天腹痛,腹泻次数、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行纤维内窥镜检查,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

    1.4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镜检复查黏膜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镜检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无效:症状及镜检均无显著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和对照组UC患者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比较,见表1。

    2.2 两组UC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UC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患者常伴有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多交谈,诉说内心痛苦,讲解不良情绪和刺激对疾病的负影响,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疾病恢复的促进作用,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消除其不良心理,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2 饮食护理 合理膳食是恢复肠道功能的重要手段[4]。禁食硬质食物,选用无糖、产气少、刺激性小的食品,如米粉、炒米等。少量多餐,食物要清淡,稀、烂,要易消化,先试用米汤、米粉糊,逐渐增加蔬菜泥、稀饭、肉末等。腹泻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3.3 灌肠处理 选用16-18号导尿管做肛管,插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肠黏膜。灌肠时摇匀药物,药液温度37℃~39℃,低于34℃时肠蠕动减弱,功能降低,不利于药物充分吸收;高出3℃~4℃的灌肠液会刺激已处于充血水肿、溃疡的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5]。正确掌握插管深度,20~25 cm为宜,药物滴注宜慢,以免增加腹压,使药液外溢。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灌肠后取平卧位,臀部垫高10 cm,使灌肠液在肠内不易流出,最大限度保留药液,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肠癖、脏毒等病证范畴。脾胃虚弱是其病的根本,外邪是发病的诱因,现代研究显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过敏、精神等有关,近来趋于共识的认为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损伤所致。中药方中徐长卿、白芍、白芨、败酱草、黄芩、甘草都有止痛、清热解毒,消疽排脓,止下痢、止血作用;甘草补脾益气;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乌梅性酸、收敛,有涩肠、生津、止泻作用;雷公藤有抗炎、抑制免疫作用。西药中利多卡因有止痛作用;锡类散有生肌、活血、促进炎症吸收、促进溃疡面收敛、愈合作用;云南白药有止血、生肌作用。以上诸药合用,即能达到止痛、止痢、敛阴止血、消肿生肌、抗炎、促进溃疡面收敛愈合,补脾益气功效。采用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可避免或减少消化对药物的破坏,有关资料报道直肠给药吸收总量比口服给药高,与静脉吸收总量相当,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6]。治疗期间配合饮食的调理,适当的休息等综合因素,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崔炎.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6.

    [2] 王秀采,周健,王玲.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