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出院复查21例闭塞的血管再通,14例梗死病灶减少80%以上,无1例死亡。结论 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和临床表现,在积极寻找低血压、心脏疾患、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证据的同时,结合CT或MRI特征作出相应的诊断。一般经积极治疗原发病,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本组经治疗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因;诊治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 infarc,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相邻两条或三条动脉供血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流压同时降低,使灌流交界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致梗死,头颅CT可明确显示病灶部位和范围[1]。现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5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偏瘫20例,单瘫5例,偏盲6例,偏身感觉障碍9例,失语7例,意识障碍3例;伴发疾病:高血压1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7例,高血脂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发病诱因:降压药物应用不当致血压过低12例,快速型心房纤颤7例,消化道出血6例,严重腹泻4例,无诱因6例。
1.2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CT图像上CWSI梗死灶为低密度改变,皮层梗死多呈楔型,底面向外,尖端向内,皮层下呈条索状或断续线状;MRI为长T1、长T2信号;合并腔隙型脑梗死1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例,脑萎缩4例;单侧CWSI 28例,双侧CWSI 7例;彩超或TCD检查15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4例,狭窄1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狭窄9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与转归 患者入院后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对症处理为主,并注意病因治疗,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保持血压的稳定,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积极治疗心脏疾患及颈内动脉病变等,本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出院复查21例闭塞的血管再通,14例梗死病灶减少80%以上,无1例死亡。
2 讨论
2.1 病因与机制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有TIA发作史,起病时血压常偏低[2]。目前主要认为有:体循环低血压:因脑血流循环在体循环中位置较高,对缺血缺氧最敏感,而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及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一旦血压降低极易发生脑分水岭梗死[2];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约90%病变位于颈动脉起始部,当血管横截面积减少50%以上时,血管远端压力便会受影响易导致CWl;心脏疾患造成的脑灌注压下降或附壁血栓选择性进入分水岭区终末血管均可导致CWI;高血脂症、真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黏附及凝聚亢进等血流变学异常,导致CWI[4];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是Willis环前后半环的通路,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脑灌注依赖于侧支血流,主要来源通过Wil1is环动脉,如果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 mm,则可保护脑灌注,避免发生CWI,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 mm或缺如,则易发生CWI。
, http://www.100md.com
3.2 诊断与治疗 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和临床表现,在积极寻找低血压、心脏疾患、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证据的同时,结合CT或MRI特征作出相应的诊断。MRI在起病3 h即可显示长T1、长T2,DWI可发现超早期、小及多发病灶,并能区分急性病灶和陈旧病灶;早期CT扫描阴性者应予以重视,积极寻找低血压、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高危因素证据;5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确诊。治疗中应注意基础病因的治疗,如纠正低血压、治疗休克、补充血容量,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适当扩容治疗。输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右旋糖苷,并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一般经积极治疗原发病,预后良好,本组经治疗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参 考 文 献
[1] 温昌明.脑分水岭梗死4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75-76.
[2] 范淑侠.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4,6(6):805~806.
[3] 刘小双.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1.
[4] 刘玉婷.16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199., 百拇医药(马金玉 申冬冬)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因;诊治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 infarc,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相邻两条或三条动脉供血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流压同时降低,使灌流交界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致梗死,头颅CT可明确显示病灶部位和范围[1]。现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5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偏瘫20例,单瘫5例,偏盲6例,偏身感觉障碍9例,失语7例,意识障碍3例;伴发疾病:高血压1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7例,高血脂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发病诱因:降压药物应用不当致血压过低12例,快速型心房纤颤7例,消化道出血6例,严重腹泻4例,无诱因6例。
1.2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CT图像上CWSI梗死灶为低密度改变,皮层梗死多呈楔型,底面向外,尖端向内,皮层下呈条索状或断续线状;MRI为长T1、长T2信号;合并腔隙型脑梗死1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例,脑萎缩4例;单侧CWSI 28例,双侧CWSI 7例;彩超或TCD检查15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4例,狭窄1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狭窄9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与转归 患者入院后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对症处理为主,并注意病因治疗,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保持血压的稳定,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积极治疗心脏疾患及颈内动脉病变等,本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出院复查21例闭塞的血管再通,14例梗死病灶减少80%以上,无1例死亡。
2 讨论
2.1 病因与机制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有TIA发作史,起病时血压常偏低[2]。目前主要认为有:体循环低血压:因脑血流循环在体循环中位置较高,对缺血缺氧最敏感,而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及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一旦血压降低极易发生脑分水岭梗死[2];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约90%病变位于颈动脉起始部,当血管横截面积减少50%以上时,血管远端压力便会受影响易导致CWl;心脏疾患造成的脑灌注压下降或附壁血栓选择性进入分水岭区终末血管均可导致CWI;高血脂症、真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黏附及凝聚亢进等血流变学异常,导致CWI[4];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是Willis环前后半环的通路,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脑灌注依赖于侧支血流,主要来源通过Wil1is环动脉,如果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 mm,则可保护脑灌注,避免发生CWI,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 mm或缺如,则易发生CWI。
, http://www.100md.com
3.2 诊断与治疗 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和临床表现,在积极寻找低血压、心脏疾患、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证据的同时,结合CT或MRI特征作出相应的诊断。MRI在起病3 h即可显示长T1、长T2,DWI可发现超早期、小及多发病灶,并能区分急性病灶和陈旧病灶;早期CT扫描阴性者应予以重视,积极寻找低血压、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高危因素证据;5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确诊。治疗中应注意基础病因的治疗,如纠正低血压、治疗休克、补充血容量,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适当扩容治疗。输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右旋糖苷,并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一般经积极治疗原发病,预后良好,本组经治疗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参 考 文 献
[1] 温昌明.脑分水岭梗死4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75-76.
[2] 范淑侠.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4,6(6):805~806.
[3] 刘小双.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1.
[4] 刘玉婷.16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199., 百拇医药(马金玉 申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