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848
外用扶他林加手法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62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张子谦 陈建雄 童娟 黄少惠
第1页

    参见附件(2099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手法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疗效,与单纯的手法复位治疗对照,评估两者止痛疗效的差异。方法 选择本院针灸科门诊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外用扶他林加手法复位)与对照组(手法复位)两组各31例,试验组用手法按摩纠正局部紊乱的颈椎小关节,1次/d,每次20分钟,5 d为1疗程,同时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3次/d,每次4 cm;对照组31例,单纯用手法按摩纠正局部紊乱的颈椎小关节,1次/d,每次20 min,5 d为1疗程。2组均治疗1疗程后观察止痛疗效,包括患处局部的休息痛及运动痛VAS评分的变化。结果 局部外用扶他林+手法复位组的VAS评分下降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手法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较之单纯的手法复位治疗,具有更佳的止痛疗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扶他林;颈椎小关节紊乱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是以颈部疼痛伴活动不利为主诉,同时体格检查可发现颈椎有不同程度的侧旋及局部压痛的临床常见病。外伤、长期的伏案工作、高枕睡眠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引起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病因。临床上常用的手法复位治疗,是从关节力学的角度,纠正患处颈椎小关节的紊乱,使其局部关节力线复原,从而改善临床疼痛症状。近年本科在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取得了更优的临床疗效,现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2008~2010年,在本院针灸科门诊诊断为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其中男32例,女30例,18~45岁,病程1~21 d。

    1.1.1 纳入标准 ①以颈部疼痛伴活动不利为主诉;②体格检查:颈椎存在侧旋及局部压痛;③病程3周以内。

    1.1.2 排除标准 ①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脊髓型颈椎病等手法复位禁忌者;②已知对双氯芬酸二乙胺过敏者;③有消化性溃疡者;④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⑤同时存在其他部位疼痛者;⑥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精神病等);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1.3 分组方法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各31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SPSS 14.0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在对患处肌肉充分按摩放松的基础上,予以手法复位,复位手法以轻柔适度为宜,严禁用力过猛,按摩手法复位用时20 min,1次/d,5 d为1疗程;并嘱患者自涂扶他林乳胶剂于局部患处,并轻轻揉搓,3次/d,每次用药4 cm,5 d为1疗程。

    1.2.2 对照组 在对患处肌肉充分按摩放松的基础上,予以手法复位,复位手法以轻柔适度为宜,严禁用力过猛,按摩及手法复位用时20 min,1次/d,5 d为1疗程。

    1.3 观察项目

    患者颈部疼痛症状 颈部休息时疼痛症状及活动时疼痛症状的VAS(visual analysis score)10 cm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休息痛及运动痛VAS的变化 经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休息痛及运动痛VAS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试验组的VAS下降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变化

    项目

    休息痛活动痛

    对照组(n=31)试验组(n=31) 对照组(n=31) 试验组(n=31)

    治疗前评分4.31±2.234.52±2.176.59±1.376.72±1.35

    治疗后评分3.02±1.962.27±1.784.42±1.562.53±1.39

    下降分数1.29±1.182.25±2.02 2.17±1.874.19±1.53

    改善率/%28.2549.13 31.8662.06

    2.2 安全性观察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皮肤刺激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

    3 讨论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多发病,是由于头颈部受到外力的撞击或急骤转头等不协调动作造成等急性损伤,或因长期低头、偏头等不良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引致颈部肌群肌力平衡失调,发生颈椎小关节错位、滑膜嵌顿,并继发局部肌腱、韧带、滑囊炎症等病理改变,临床多以局部疼痛、颈部活动不利等主要表现,如病程迁延日久可因颈椎稳定性下降而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等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多通过手法复位纠正紊乱的颈椎小关节,使得颈椎局部的关节生物力学恢复正常,此类纠正紊乱的颈椎小关节的治疗方案,在理论上是“治本”之举。但由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发病机制除了局部关节力学的失衡以外,同时合并存在肌腱、滑囊、韧带的炎症,且患处原本产生积累的炎症因子,并不会随小关节紊乱的纠正而马上消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患处的炎症产物也会刺激局部肌肉使之呈相对高张力状态,不利于失衡的生物力学状态得以顺利恢复。而对于本病,导致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恰恰是颈椎软组织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状,因此我们主张在“治本”的同时,也要重视“治标” 对患处软组织的炎症给予消炎镇痛的处理。

    NSAIDs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抗炎镇痛药,但近年来临床上对其胃肠道和COX 2抑制剂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的日益重视,临床医师在选择口服NSAIDs用于抗炎镇痛时较以往更为慎重。国外有研究表明:外用NSAIDs无论用药时间长短,除外其他药物影响,均未发现与胃肠道出血率增加有相关性[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