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846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的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袁艳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086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8例不稳定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倍他乐克、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皮下注射。连用7 d。住院中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ST T的变化及出血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无论从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还是心电图ST T的改善程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肌缺血且未见明显出血反应。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

    不稳定心绞痛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型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是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长的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者无效。本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但无急性心梗的心电图演变及心肌酶学的序列改变,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死,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根据病情、体格检查、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等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参见第7版内科学)。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平均年龄60岁。男10例,女6例,其中ST压低12例,ST抬高4例;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平均58岁其中ST压低13例,ST抬高3例。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300 mg,1次/d(第1次采用口嚼服),3 d后改为100 mg,1次/d,倍他乐克12.5 mg,2次/d,3 d后改为25 mg,2次/d,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并静脉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以及极化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皮下注射,连用一周。每3天复查凝血四项。并观察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以及出血并发症。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14例,达87%:ST改善12例 占75%。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15 min以内的8例,占50%,ST改善5例,占31%。见表1。

    表1

    32例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男/女比例年龄(岁)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15 min(例%)ST T改善明显(例%)严重出血并发症

    治疗组10/660(48~72)14(87%)12(75%)0

    对照组9/758(49~73)8(50%)5(31%)0

    2.2 结果显示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治疗组有1例出现皮肤出血点。经比较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而且都无严重出血倾向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预后,如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有5种 第一,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发生不稳定的不完全阻塞。第2,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局限性痉挛,内皮细胞功能反应过度,血管收缩反应过度导致冠脉进一步的狭窄。第三,冠脉斑块逐渐增大,官腔进一步狭窄,第四,斑块局部炎症导致斑块破裂。第五,全身疾病所致。基于以上发生机制,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也渐趋完善。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抗凝剂的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裂解成的小分子复合物,分子量2500~7000,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普通肝素,但保持了抗因子Xa的作用,因而具有均衡的抗因子Xa和凝血酶的作用,抗凝效果可以预测,不需要检测APTT;与血浆和组织蛋白的亲和力弱,生物利用度高,皮下给药方便;促进更多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生成,更好的抑制因子Ⅶ和组织因子的复合物,从而增加抗凝效果。许多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等同于或优于经静脉应用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心绞痛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快速阻断血小板中血栓素A2形成。由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需数天才起作用,故目前尽早使用,第1次要口嚼服,剂量是300 m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