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14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30例中,痊愈5例,显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基础上, 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VMC能提高疗效,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是指由病毒及其毒素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或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病毒直接损害心肌,后期则以免疫损伤为主。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VMC 60例,获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住院患儿,均符合1999年9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心血管学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脏病学术会修订的最新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损害。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14岁,病程3~28 d;绝大多数患儿发病前1周~3周有呼吸系统病毒感染史,病程均短于3个月。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胸闷、心悸、乏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胸闷等不适症状,均具有发热症状,体温大多在38℃~39℃;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所有病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等检查,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给予卧床休息、供氧、纠正酸中毒,服用果糖、维生素C、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云南大理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 ml/支,含黄芪20 g)0.5 g/k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标准。治愈: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与体征控制或好转,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心电图及左心室功能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30例中,痊愈5例,显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科的常见疾病,是儿科的急重症之一,不仅发病率较高,还可造成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心脏性猝死。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及随后发生的免疫反应是VM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引起儿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的主要原因。本病好发于3岁~10岁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常继发于感冒、腹泻、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病毒性心肌炎应用单纯西医治疗尚无理想方法。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休息、抗感染、能量合剂、抗心律失常及调节免疫。黄芪是传统的补气中药,富含皂甙、多糖、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之功效,其药理作用具有诱发干扰素生成、调节细胞免疫、抗病毒、保护心肌、抗氧自由基、钙拮抗作用,可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直接损伤,以保护心肌细胞;黄芪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芪总黄酮和黄芪皂苷,能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及促进Na+-K+-ATP酶活性作用,使细胞内钙降低。黄芪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黄芪注射液还具有行气活血、强心益气,改善心肌能量供应,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阻止活性氧对细胞的损伤;在常规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基础上, 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VMC能提高疗效,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