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092596
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力学及脑血流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吴景才 张可刚
第1页

    参见附件(3220KB,3页)。

     【摘要】 目的 研究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时,分析和研究肺呼吸力学和脑血流的变化,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新生儿4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高频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上机前及上机后2、12、24、48 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过度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脑血流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速度(Vs)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气漏及脑室出血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在呼吸力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上机后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漏和脑室出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机械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相比,可以减少气漏和脑室内出血。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呼吸力学;脑血流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比较常见。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机械通气方式有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两种,为探讨两种通气方式孰优孰劣,笔者对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86年全国新生儿会议所制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41例患儿肝肾功能均正常,均在生后6 h内人院。男29例,女12例;出生体重1100~2600 g,平均1408 g;胎龄28~36周,平均32.4周。41例原发病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体重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上机前均常规检查血气分析、血糖、肝肾功、心肌酶、床旁X胸片等;多参数监护仪监护心率、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常规治疗原发病、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呼吸支持应用英国产SLE5000婴儿呼吸机具有常频和高频通气功能,并显示肺顺应性(C)、膨胀系数(C20/C)、阻力(R)、平均压(MAP)、每分通气量(MV)等肺呼吸力学参数。观察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参数设置:HFOV频率8~12赫兹,平均压10~14毫帕,振幅调至看到患儿胸壁下部有合适的振动为止;对照组采用常频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lMV)进行治疗,呼吸机参数初调:RR40~60次/min,PEEP4~6 cmH2O,PIP15~25 cmH2O。两组吸入氧浓度(Fi02)0.3~0.5。监测记录两组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等指标。同时检测脑血流变化,采用美国产SPECTR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5.0 MHz,在安静状态下仰卧,探头从前囟探测,当显示大脑中动脉(MCA)后,获取MCA的血流参数,血流参数为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取3个心动周期的均值。统计两组气漏、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s)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得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以成组设计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气漏、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等,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膨胀系数、每分通气量、平均气道压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脑血流方面的比较,以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为监测指标,上机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后2 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机时间的延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儿在气漏、脑室内出血、病死率的比较:观察组发生气漏1例,脑室内出血3例,而对照组发生气漏4例,脑室内出血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7例(包括4例放弃后死亡患儿),死亡率占33.3%,对照组死亡 7例(包括3例放弃后死亡患儿),死亡率占35%,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机械正压通气会改变患儿的生理状态,导致相关性肺损伤,其机理在于[2]:①肺泡过度扩张,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界面组织的损伤, 甚至肺泡破裂(肺间质气肿和气漏);②动态肺过度充气必然导致内生性呼气末正压(PEEPi), 使肺泡压力在呼气末也在整个呼气过程保持正压, 从而降低吸气肌收缩效率和异常增加无效呼吸功耗;③ 降低心输出量, 引起低血压,从而引起脑血流的改变,在新生儿引发脑室内出血的报道也比较常见。为了减轻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人们对机械通气方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高频通气与常频通气方式不同,它是一种小潮气量、低周期压力变化和超生理呼吸频率的肺泡通气方式[3],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肺泡均匀膨胀,改善气体交换及肺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及促使二氧化碳的排出,可以有效地避免肺泡过度扩张所致的气压伤和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本文有21例患儿进行高频通气,20例患儿进行常频通气,两组在不同通气时间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膨胀系数、每分通气量、平均气道压等呼吸动力学参数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常频呼吸机参数设置有关,41例呼吸衰竭患儿原发病均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采用了小潮气量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缩小了两组的差异。

    然而在减少并发症方面,本次研究,高频机械通气有其一定的优越性,观察组发生气漏1例,脑室内出血3例,而对照组发生气漏4例,脑室内出血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高频通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围绕一个固定MAP 将气体输送到肺,MAP 较常规机械通气的MAP (一般高 5 cmH2O以上),该压力可保持着呼气末肺组织的膨胀(相当于高PEEP),改善肺组织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同时避免产生剪切力引起肺损伤;另一方面,由于振荡压力在输送过程中的递减,使肺泡压在整个通气过程中都不会过高而避免过高的平台压(肺泡压) 致气压伤;再一方面,由于潮气量极小而不会造成肺泡的过度膨胀引起容积伤,另外还表现出血液动力学稳定[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2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