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1930
丹红治疗心绞痛合并脑梗死60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王磊 侯向新
第1页

    参见附件(3198KB,3页)。

     1 临床资料

    1.1 选择 60例心绞痛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50~72岁,心绞痛1年,脑梗死2~3年,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符合脑梗死标准,CT明确诊断脑梗死,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浮肿(单肢),四肢末梢发冷、发凉、麻木、疼痛。心绞痛发作性质为间歇、憋痛、辣椒面粉疼痛,发作时间为(2~15)min,发作次数一两个月发作1~2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时间、性质,脑梗死部位、肢体障碍程度、麻木、疼痛等方面均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静点硝酸甘油(5% 葡萄糖+硝酸甘油25 mg)。

    1.2.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同时应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将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10~15 d为一个疗程。疗效判断: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 mv或ST段恢复正常。

    1.2.3 脑梗死疗效评定标准

    1.2.3.1 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

    1.2.3.2 显著改变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1.2.3.3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脑梗死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发冷、发凉较前明显改善有效75%。

    1.2.3.4 有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缺血性ST段恢复0.05~0.1 mv。脑梗死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发冷、发凉减少55%。

    1.2.3.5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脑梗死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发冷、发凉减少45%。

    2 结果

    血液流变学异常以高黏滞血为主,分为高浓稠型、高黏型和混合型。高黏稠型的流变特点是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的聚集性,刚性增加,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互相间易于形成团或锤线状重叠,使得血液流动性下降,特别在微循环部位,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能力下降,通过速度减慢,表现为微循环血液瘀滞,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缺氧,特别是对缺氧敏感的心、脑重要器官,症状表现突出;高黏稠型升高表现为血浆及全血黏度升高,同样也导致血液在微循环中的流性减慢,红细胞性状改变少;混合型具有上述共同特点。与此可看出无论哪型血液流变学异常均在心、脑血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降黏治疗成为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切入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

    3 讨论

    丹红注射液成分为丹参与红花。君药为丹参,其药理作用同复方丹参注射液中所及。红花为菊科属植物的干燥花,性温味辛,入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为常用活血化瘀中药之一。红花含红花甙、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经盐酸水解后得葡萄糖和红花素、红花醌甙及新红花甙。红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有显著地抑制作用,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在红花注射液中红花作为臣药,与丹参相辅,除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并且经现代工艺处理与药理作用突出而副作用明显减少。药性:①提高抗凝和纤溶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②抗氧化作用,对多种原因产生的自由基有较强清除作用; ③红花黄色素降压,可抑制尿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血液黏稠;④对神经系统作用,可抑制Ca2+蛋白酶活性,可防止脑缺血致神经细胞内Ca2+超负荷造成的脑损伤。红花应用于治疗心肌缺血,脑栓塞已有悠久历史,红花制剂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与血流动力学状况。在脑血管、脑梗死中该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溶栓保护内皮细胞、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炎症等作用。本研究发现输丹红注射液15 d后不稳定心绞痛及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快、心电ST段恢复明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9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