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2175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分别评定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情绪变化。结果 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患者分别为220 例和 35 例,干预后患者焦虑情况明显减少。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抑郁患者分别为210 例和 33 例,干预后患者抑郁情况也明显减少。结论 心理干预对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心理干预;心肌梗死; 焦虑;抑郁
心肌梗死发生是冠心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研究证实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患者的康复与预后有较大的影响[1-3]。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的临床作用, 本院对47 例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30例患者,其中心肌梗死合并焦虑220 例, 男135例,女85例; 年龄37~88 岁, 平均62.5 岁。 心肌梗死合并抑郁患者210 例, 其中男126 例, 女84例;年龄35~87岁,平均60.2岁。
1.2 方法
患者症状调查依据精神科症状评定量表进行[1]。焦虑自评 (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采取1~4 级评分原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采用5 级评原则。患者入院后用量表开始第1 次调查, 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第二周开始第2 次调查。对不能独立完成自评量表患者, 需向其详细解读说明后,可为患者代写。心理干预要求必须与患者沟通, 弄清患者的心理状态, 耐心解答疑问, 尽快得到患者的信任, 通过分析患者的情绪变化, 找出错误认知的应对方式, 及时正确地进行纠正, 对患者行放松训练, 多对患者说些病情能够好转的或鼓励性的话语,让患者消除疑虑, 增强适应能力和肯定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入院后告知患者需要卧床休息1 周,大小便也不能下床, 同时辅导家属学习必要的心梗的护理知识, 帮助家属学习如何正确照顾患者, 使患者到科学的照顾, 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利于康复。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1 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统计, 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前焦虑患者220 例, 干预后35 例;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情况参见表1。心理干预前抑郁患者有210 例, 干预后有33 例,心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情况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急重症。通常可以对心肌梗死合并抑郁和焦虑患者以药物治疗, 但药物治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往往是短暂的, 而更多的临床病例显示心理干预方法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忙于抢救, 使患者有焦虑感增强。这些应激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控制, 将加重患者痛苦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一定要重视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应激心理的重要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与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心理有关,还有患者认为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 或由于长期患病又失去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而加重心理负担造成的[2-4]。
本院治疗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患者分别为220 例和 35 例; 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情况明显减少。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抑郁患者分别为210 例和 33 例,干预后患者抑郁情况也明显减少。心理干预对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2:31.
[2] 张桂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家庭护理, 2006,46(8):14-15.
[3] Nieuwlaat R, Olsson S B, Lip G Y, et al. Euro Heart Survey Investigators. Guideline-adherent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s compared with undertreatment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