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235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方法 将住院的134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疱疹消退情况。伴有发热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照组26例,观察退热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疱疹消退快、退热快的特点。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退疹、退热作用。且具有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喜炎平注射液;手足口病;退疹;退热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收集134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73例(包括发热患者24例)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其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对本院住院的134例手足口病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3例,其中男46例,女27例;年龄5月至17岁,平均年龄32~72月(中位数),发病跟入院时间2.698±0.7761。对照组61例,其中男44例,女17例;年龄5月至29岁,平均年龄32~43月(中位数)。发病跟入院时间2.7049±0.8630,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4,97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的临床分型及治疗均按卫生部颁布的手足病预防控制指南。全部为普通病例(临床诊断例)其中发热50例疗组24例,平均体温(38.06±0.3741)℃,对照组26例,平均体温(38.10±0.50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152,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结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rg)静脉点滴,维生素C注射液(100~300 mg/d)静脉点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或/和支气管感染,肠道感染者给予抗菌素,咳嗽,咳痰者给予止咳化痰及对症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0.1~0.2 ml/rg)静脉点滴(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工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前均对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方可进行比较。对不同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临床均治愈,治疗组平均住院(6.30±1.3089)d,对照平均住院(17.15±1.2889)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缩短住院天数。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d)
病例数平均住院时间(x)标准差(s)
治疗组736.30141.3089
对照组617.14751.2889
t=3.75r<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2 皮肤、口腔黏膜疱疹消退时间(d) 治疗组平均2.7260、对照组平均4.262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疱疹消退时间缩短。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疱疹消退时间比较(d)
病例数平均疱疹消退时间(x)标准差(s)
治疗组732.7260.9612
对照组614.26261.0472
注:t=8.8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3 对5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1.25 d,对照组平均退热2.8462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退热时间缩短。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比较(d)
病例数平均退热时间(x)标准差(s)
治疗组241.250.5517
对照组262.84620.9249
注:t=7.3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3 讨论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儿童期的感染性疾病[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也可感染成人。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2008年被列为丙类传染病。
喜炎平注射液是从穿心莲全叶中提出的穿心莲乙素,经过独特的磺化专利工艺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可直接杀灭病毒、细菌,增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3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