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664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毛怀东 宋海锋 莫文庆 陈小设 王文耕
第1页

    参见附件(204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溶栓疗法并应用依达拉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9 例发病≤12 h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用依达拉奉30 mg 静脉滴注Bid,共29例;对照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共30例。分别测定溶栓后2 h、4 h、8 h、12 h、16 h、24 h、30 h、36 h、48 h心肌酶五项(CK、CK-MB 、AST、LDH、a-HBDH)水平。结果 治疗组中五项心肌酶均较对照组峰值有明显减低(P<0.05),到达峰值时间有提前趋势(P<0.05)。结论 表明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各种心肌酶的释放,减少缺血/再罐注(ischemidreperfusion,I/R)造成的心肌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可作为心肌保护液的添加成分而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依达拉奉;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心肌酶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对于无条件施行介入治疗或因患者就诊延误、转送患者到可施行介入治疗的单位将会错过再灌注时机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如无禁忌证,可立即行静脉溶栓治疗。闭塞的冠脉再通后,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者使坏死范围缩小,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改善预后,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随着血流获得重建后,大量心肌酶从梗死的心肌细胞中被冲刷出来快速释放入血,这使心肌酶出现一峰值,临床常用此酶峰值水平反映心肌梗死范围大小和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本文观察了59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I/R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1~2011.3在我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9例,男49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9.75±12.13)岁。

    1.2 入选标准 病程≤12 h,患者符合并确诊为STE-MI(按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诊断标准),无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用依达拉奉30 mg 静脉滴注Bid,共29例,再通21例,再通率72.4%。对照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共30例,再通21例,再通率70.0%;两组再通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前心功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随机选择。

    1.3 排除标准 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既往对依达拉奉有过敏史的患者。

    1.4 给药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溶栓后立即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用1~2周。对照组为常规溶栓治疗。其他对症治疗相同。

    1.5 观察指标 分别测定溶栓后2 h、4 h、8 h、10 h、12 h、16 h、24 h、30 h、36 h、48 h心肌酶五项(CK、CK-MB 、AST、LDH、a-HBDH)水平,记录溶栓后酶峰值(监测过程中最高酶值),及溶栓后酶峰时(心肌酶到达峰值的时间), 并进行总结和分析。

    1.6 心肌酶检验采用L罗氏生化自动仪

    1.7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0 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本试验两组均在溶栓成功后(通过心电图等认为再通)峰值时间提前至14 h内出现,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本试验结果治疗组早期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后CK-MB峰值下降,峰时明显提前,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酸脱氢酶(α-HBD)在本试验结果中,治疗组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较明显下降,峰时有提前趋势,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生理状态下, 心肌内存在一定量的氧自由基(OFR), 然而当急性心肌梗死I/R后,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降低, 生成系统活性增强,产生大量有害的OFR,及其降解产物丙二醛(MDA)。 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而被破坏,从而使心肌细胞缺少氧和能量,引起MDA含量的增加和细胞内钙超载[2,3],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 并释放大量的心肌酶, 使血清中CK、CK-MB、LDH、AST、a-HBDH浓度增高。其出现的时间与酶的分子量及其在细胞内定位有关。临床通常用检测心肌酶的峰值和酶的释放率来判断溶栓治疗冠脉是否再通、梗死范围大小、梗死心肌缺血损伤和再罐注损伤的程度,对于评估缺血-再罐注心肌损伤保护药物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4]。

    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是一种作用机理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5]。化学名称: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分子式:C10H10N2O,分子量:174.20。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依达拉奉主要通过提供电子直接清除羟自由基(OH),抑制脂质自由基的生成及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有效抑制OFR介导的蛋白质、核酸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心肌发生I/R后,组织内活性氧明显增加, SOD等自由基清除剂活性降低, 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 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而被破坏, 引起MDA含量的增加和细胞内钙超载[6], 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 并释放大量的心肌酶入血, 使 LDH、CK、CK-MB 等含量增高。Katare GR 等[7]证实依达拉奉主要通过提供电子直接清除羟自由基(-OH), 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及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有效的抑制氧自由基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并通过BCL-2 的高表达来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Tsujita K 等[8]在 80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临床治疗中发现依达拉奉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曲线下的面积(反映心肌梗死面积)。张大明等[9]亦在一项随机选择20例急性心梗溶栓患者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的试验中得到LDH、CK-MB等峰值比常规溶栓组明显提前的结果。

    心肌酶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各种心肌酶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峰值均有提前趋势。表明依达拉奉能通过清除氧化自由基的作用,保护I/R后损伤心肌细胞。值得进一步探讨是否可以作为心肌保护液的添加成分,从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由于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目前这一类药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对心脏保护作用方面报道较少,还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链激酶加速溶栓试验协作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192-196.

    [2] Ruiz Gines J A, Lopez Ongil S, Gonzalez Rubio M, 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4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