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110965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呼碧庆 贺晓琴
第1页

    参见附件(208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总有效率95%,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与传统西医抗炎治疗相比,疗效好,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治疗

    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一定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易反复发作,可引起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常伴高热、咽痛、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吞咽时加剧[1]。多由细菌及病毒感染引起,以细菌为多见。西医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随着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且患儿对抗生素敏感,导致抗生素治疗受到一定限制。手术摘除扁桃体治疗,为有创性治疗,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基于此,我院对2005年4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儿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6岁;病史1~3 d,平均2 d。其中伴发热者40例,咽痛37例,轻微咳嗽12例。咽部查体见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可见脓点或脓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诸福堂主编的《诸福堂实用儿科学》[2]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即:有发热、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且起病急,病程短,咽部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可见脓点或脓苔。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抗炎治疗,采用抗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0.1 g/(kg•d),分两次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 ml中,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参考刘菲[3]等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方由野菊花、天花粉、浙贝母各10 g,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牛蒡子各15 g,赤芍9 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7 d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5 d内体温恢复正常,咽痛、乏力等症状消失,咽部未见充血,双扁桃体未见肿大,白细胞恢复正常为痊愈;用药5 d后体温恢复正常,咽痛、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咽及扁桃体轻度充血,双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附着,白细胞计数在12.0×109/L以下为好转;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多由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引起,其中细菌更多见。病原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菌。这些细菌存在于人的咽喉和扁桃腺隐窝内,正常情况下,扁桃体腺表面上皮完整,粘液腺的不断分泌,可将细菌同脱落上皮细菌从隐窝口排出,从而保持着机体的健康。当机体因过劳、受凉、局部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抵抗力下降,扁桃腺的血运减少,腺体分泌机能下降,上皮防御能力降低,细菌即乘虚而入,滋生繁殖,从而导致扁桃体发炎。临床治疗的首要任务为制菌、消炎、解毒及退热。传统药物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方式为抗菌消炎药治疗,这种局部治疗方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清除扁桃体陷窝内的细菌,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极易反复发作,长期易形成慢性病灶。手术治疗为其他治疗失败之后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不推荐使用。

    本研究在西医抗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清热解毒治疗,疗效确切。方中野菊花、大青叶、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牛蒡子散结消肿,赤芍活血化瘀,浙贝母化痰止咳,天花粉消肿排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肺胃积热之功效,可消除扁桃体脓肿。与传统西医抗炎治疗相比,疗效好,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梓梁.实用临床儿科学.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44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