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睾酮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102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甲睾酮。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6个月后随访月经及肌瘤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随访观察治疗组在诱导绝经及缩瘤的疗效稳定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
【关键词】
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甲睾酮;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绝经前期妇女。近年来对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学者对其作用机制、适应证、副反应及最佳治疗剂量作了深入的研究,为非手术治疗本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甲睾酮作为雄性激素的一种,有关其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采用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取得较满意我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年龄44~50岁。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平均年龄44.5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4年;肌瘤直径最小1.1 cm,最大5 cm,平均(3.2±1.4) cm;临床主要伴随症状有月经紊乱12例,白带增多11例,腰酸、下腹坠胀、腹痛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5.1岁;病程5.5个月至5.5年;肌瘤直径最小1.5 cm,最大5 cm,平均(3.1±1.4) cm;临床主要伴随症状有月经紊乱14例,白带增多10例,腰酸、下腹坠胀、腹痛6例。两组病例的年龄、病程、肌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自月经的第一天起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25 mg。治疗组同时口服甲基睾丸素5 mg,1次/d,连服服用3个月。二组患者均经期停服,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6个月后随访月经及肌瘤变化情况。
1.3 疗效判定 参照《妇科肿瘤学》进行疗效判定[1]。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者;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肌瘤未见明显缩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体积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和肌瘤的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有缩瘤的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缩瘤作用同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子宫肌瘤生长过程中孕激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证明,肌瘤中孕激素受体含量高于正常子宫肌层。孕酮能促进体细胞突变和使肌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强,从而刺激肌瘤细胞增生导致肌瘤体积增大。米非司酮为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它是在受体水平上的孕激素拮抗剂。研究表明[2],使用米非司酮后的肌瘤出现缺氧性变性坏死,提示米非司酮可能影响子宫肌瘤能量代谢,从而使肌瘤体积缩小。李卫平[3]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在分子水平上还可抑制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抑制孕激素受体的释放效应,阻断孕酮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使肌瘤萎缩。
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长期使用雄激素制剂,可以抑制垂体,通过垂体-卵巢轴,使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抑制;使绝经提前,肌瘤缩小。甲睾酮作为雄性激素的一种,具有直接拮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卵巢垂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可促进蛋白合成,加速组织修复,逆转分解代谢过程,并可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代谢,为此,甲睾酮不仅加强米非司酮抗雌激素作用,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体质恢复、贫血的纠正具有积极的意义[4]。
本文采用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在诱导绝经及缩瘤的的疗效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在断经消瘤、改善和缓解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