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63410
50例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田长明
第1页

    参见附件(2159KB,2页)。

     【摘要】 目的 总结心理干预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分为心理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9 例, 心理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降压幅度以及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各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1 年后心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治疗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心理治疗组的疗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综合治疗高血压疗效理想,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干预; 联合药物治疗

    近些年来原发性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又可引发脑卒中、冠心病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该病的特点为发病率高、致残率与病死率高,但是患者普遍认知率低、服药率与控制率均低。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已经在临床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我院于2009 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了心理干预联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WHO/ISH指南制订的标准, 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并且患者均无精神智力障碍。选取高血压患者50例为治疗组,49 例为对照组。心理治疗组50例中包括男30 例, 女20 例, 年龄(52.9±10.5)岁, 病程为(6.4±1.9)年; 对照组49例包括男28 例, 女21例, 年龄(51.6±9.4)岁, 病程为(7.2±2.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签定知情同意书, 并了解其权利与义务。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心理治疗组患者还需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初诊阶段, 由接诊医生按患者病情、年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有关高血压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预后等知识[2]。在治疗的第1周, 首先要对本组的患者进行集中讲授有关心血管病防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医生多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具有强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疏导, 卸下患者的思想包袱, 使其情绪稳定、身心放松。每周进行随访1次,详细询问病情与服药情况,疗程为1年以上。

    1.3 观察指标 使用台式血压计进行血压监测, 治疗前要求患者平静休息10、15、20 min 后测定血压值并取平均值。显效标准为患者舒张压下降≧10 mm Hg 并下降至正常值或收缩压下降多于20 mm Hg; 有效标准为舒张压下降虽≦10 mm Hg, 但是降至正常值或收缩压下降10至19 mm Hg; 无效标准为未达上述数值。降压幅度可通过观察两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下降数值。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 最低0 分,满分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有效率表示临床治疗效果, 计量数据以x±s 表示, 组间与组内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采用χ2>/sup>检验, P<0.05 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平均收缩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1 年后对照组总与心理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和100%, 心理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P<0.05

    2.2 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 心理治疗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mm Hg,x±s)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P<0.05

    2.3 患者满意度 心理治疗组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分值为(8.23±1.16),而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6.24±1.12),心理治疗组的疗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目前医学模式的转变, 原发性高血压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身性疾病, 该病与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心理等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5]。患者的心理特征、日常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对血压的控制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控制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好坏。如果依从性不好时, 患者血压会持续走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加重患者心、脑、肾的损伤[3]。因此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复诊时教会患者如何合理地进行深、细的呼吸,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 如步行锻炼,上下楼梯等活动。必须控制体质量以及每天食盐量、合理补充钾盐、戒烟酒等[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