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19270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莫海英 许安明
第1页

    参见附件(2135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实施常规部分静脉营养,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常规鼻饲,起始奶量2 ml/kg,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连接胃管,每2 h将奶量1次性注到胃内,10~15 min注完,每天递增奶量1 ml/kg;观察组:起始奶量2 ml/kg,以推注式电子输液泵泵入,泵入时间1 h,每2 h 1次,每天递增奶量1 ml/kg,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即每次喂养期间吸吮安慰奶嘴3~5 min。观察两组早产儿自行吸吮母乳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自行吸吮母乳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结论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帮助早产儿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性增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早产儿;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早期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消化能力弱,喂奶后易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1]现象。为改善早产儿胃肠喂养的耐受性,使其体质量规律性增长及减少并发症,我院儿科从2005年起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取得了良好的喂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72例早产儿,男38例,女34例;胎龄(33.25±2.51)周,出生时体质量(1.81±0.41)kg,入院时间为生后(5.3±4.8)h。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0例,剖宫产42例。随机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性别、胎龄、年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均无基础疾病及并发症,吸吮和吞咽能力差。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入院后均实施常规部分静脉营养,并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保证液体量及正常的血糖水平。对照组:常规鼻饲,起始奶量2 ml/kg,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连接胃管,每2 h将奶量1次性注到胃内,10~15 min注完。每天递增奶量1 ml/kg。观察组:起始奶量2 ml/kg,以推注式电子输液泵泵入,泵入时间1 h,每2 h 1次,每天递增奶量1 ml/kg。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即每次喂养期间吸吮安慰奶嘴3~5 min(吸吮能力较高早产儿吸吮5 min,吸吮能力较差早产儿吸吮至少3 min)。奶水均以母乳或雀巢早产儿配方奶。每次注奶前回抽胃内容物,如残奶量>上次注奶量的30%,应减量或停喂1次。

    1.3 观察指标 每天称体重,记录进奶量、患儿胃潴留、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情况;观察自行吸吮母乳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418.4KJ/(kg•d)所需时间[2]、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1.4 喂养耐受评定 参照文献[3]标准评定,有以下表现之一项或一项以上者:①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 d以上。③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④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奶量的1/3或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观察指标 观察组早产儿自行吸吮母乳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01)。见表1。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比较 观察组胃潴留、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见表2。

    3 讨论

    为防止早产儿发生低血糖、高钾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和氮质血症,应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开始胃肠道喂养时,由于其消化系统不成熟,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消化酶含量少活性差,加上出生时处于应激状态,肠道微生态环境尚未建立,进一步影响了消化功能,故早期喂养应从微量喂养开始。微量喂养是指出生早期以<10~20 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4]。旨在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尽早达到满足营养需求的足量喂养。尽管用胃肠道外营养能够维持正常的代谢,但胃肠内缺乏基本的食物供给,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将会丧失,肠黏膜的绒毛变短、酶的活性减低。动物试验表明,未经肠内喂养的兔子模型,仅仅三天就发生胃肠黏膜的萎缩和胃肠功能紊乱[4]。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早期喂养会增加吸入性肺炎和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相反,临床研究提示早期微量喂养能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发育,提高胃肠黏膜分泌及胃肠激素的活性,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肠道中的排泄,减少肠肝循环,减少感染发生率[5]。黄东明等[6]研究发现,非营养性吸吮不仅可加速早产儿吸吮反射发育的成熟,而且可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调节胃肠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生长发育的成熟,提高喂养的耐受性,减少呕吐的次数,有利于尽早建立经口喂养。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行吸吮母乳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表明早产儿在早期接受部分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实施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帮助早产儿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7],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性增长,且非营养性吸吮操作简便、安全,家属可接受性强,基层医院易于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曾凡茂,黄慧君,明靖淞.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77-1078.

    [2] 零庆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3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