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990KB,1页)。
【关键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同手术方式;效果比较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常会导致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从而引起充血性脾大、脾功能亢进,并使门静脉系及腔静脉系间的交通支扩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等血流动力学异常为特点的症侯群。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内科治疗仅部分患者可暂时控制出血,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断流术、分流术及断流术加分流术1]。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3种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4~2010年我院进行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80例,其中男105例,女性75例;年龄42~75岁。全组患者经内镜或食管钡餐检查均有轻、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入院前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史,出血1~3次14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10例,B级7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80例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分流组60例,断流组60例,分流断流联合组60例。分流组60例,其中脾肾分流术32例,脾腔分流术28例;断流组60例,其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2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食管横断吻合术8例;分流断流联合术60例,其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腔分流术47例,加脾肾分流术13例。
1.2.2 观察内容 观察3组病例开腹、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并进行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由门静脉压力(FPP) 3组病例均与开腹后首先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动态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观察开腹、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x±s)
组别开腹手术后平均下降
分流组38.62±6.8525.51±6.2514.15±6.92
断流组37.49±7.2232.19±9.253.99±6.89
分流断流联合组37.31±6.6127.84±7.259.85±7.24
注:经统计学分析,断流组自由门静脉压力下降最明显,与分流组、分流断流联合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认为它可维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增加向肝门静脉血灌注量,止血效果确切; 手术创伤小,近期止血率高,术后肝性脑病少,易于推广2]。术后胃脾区的静脉高压状态增加了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且侧支血管再生形成新的曲张静脉,术后远期再出血率也增高,高达10%~30%。分流术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术后再出血可能性小,但分流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度降低,导致向肝血流量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达30%,且手术创伤大,对肝功能影响大3]。
联合断流和分流的优点外,与断流加脾肾分流比较,在操作上由于下腔静脉位置恒定,手术成功率高;联合断流和分流术后胃脾区门静脉高压带与肠系膜区门静脉低压带,有显著压力阶梯差4,5]。因此门静脉循环能自身进行改变和调整,以达到新的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平衡。能有效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消除脾功能亢进,又不加重肝功能损害。脾肾静脉分流降低了门静脉压,防止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避免术后形成难以控制的腹水,防止侧支循环的再建立,预防再出血,因其分流量较小,其减少肝脏门脉血灌注的作用与断流术增加
作者单位:471900偃师,武警8681部队卫生队
肝脏门脉灌注的作用相抵,不会影响向肝血流,因而具有保护肝功能、降低了脑病发生作用。断流术和分流术的联台术式,操作复杂,创伤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肝功能child A、B级的患者手术,时于少数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有出血史。40岁以下,经过充分术前准备,情况改善后也可择期手术。
总之,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各有不同特点和缺点分流断流联合手术方式具有分流、断流的优点,又避免了缺点,分流断流联合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首选手术方式。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9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