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4期
编号:12133949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4期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江西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陈锦琼);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神经内科(李广生)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报告。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分类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即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组成斑块帽与通过金属蛋白酶等介导的基质降解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平衡,斑块的稳定性下降,则将成为不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性斑块[1]。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笼统的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划分为稳定斑块(硬斑块)和易损斑块(软斑块/不稳定斑块)两类,易损斑块是临床干预的对象。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2]。按照2003年Naghavi M等以尸检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诊断标准,易损斑块包括五个主要特征及五个次要特征[3-4]:五个主要特征包括:①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斑块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会有T淋巴细胞浸润。②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一般认为纤维帽厚度小于100 μm、脂核占斑块体积40%以上时,粥样斑块易于发生破裂。③血管内皮侵蚀伴有表面血小板凝集 ......
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