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155603
清胃散加味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0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5日 韦健盛 谭勇明 黄绍贤
第1页

    参见附件(2722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清胃散加味方配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型胃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清胃散加味方配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本病50例,并设对照组50例,单纯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胃镜复查等变化情况。结果 临床症状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胃镜检查胃黏膜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0%。结论 清胃散加味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优于单纯的“三联”疗法。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溃疡; 清胃散加味方;“三联”疗法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三联”疗法治疗, “三联”疗法是指质子泵抑制剂或胶体铋剂其中之一和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其中之二,由于出现耐药性,目前“三联”疗法的疗效越来越欠理想,笔者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采用四君子汤加味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0例(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型胃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拟定 ①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的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③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④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跃期溃疡。

    1.1.2 中医辨证 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中胃脘痛(脾胃湿热证)标准诊断,胃脘部胀痛、隐痛或疼痛有热感为主症,反复发作半年以上,可伴口干而苦、恶心、嘈杂泛酸、纳呆、大便不爽,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5岁以上至68岁以下,能配合电子胃镜检查及愿意服食中西药治疗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5岁或>68岁者。②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息肉等消化道疾病者以及有其他严重心、脑、肾、内分泌等疾病的患者。⑤不愿意服食中药或不能配合胃镜检查或未按规定服药者。

    1.4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病程0.5~10年,平均3.7年;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病程0.8~10.5年,平均4.2年;两组间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胶囊20 mg, 每隔12 h服1次,每次20 mg,饭前30 min口服,连服4周;克拉霉素片,每次0.5 g,2次/d,连用1周;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0 g,2次/d,连用1周;治疗组:应用“三联”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同对照组),联合清胃散加味方治疗,清胃散加味方组成:黄连12 g,生地黄15 g,当归12 g,芦根12,牡丹皮12 g,升麻9 g,白术15 g,制香附12 g,党参20 g,薏苡仁30 g,茯苓12 g,甘草3;1剂/d,每剂煎3遍,取汁600 ml,分早、中、晚3次服,连服4周;治疗期间宜清淡易消化饮食,均停服其他药物,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2周左右复查胃镜,观察、统计疗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疗效评定标准按文献标准评定[3],临床疗效依据临床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好转情况制定;病理疗效依据胃镜等复查减轻情况综合判定。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愈合,局部轻度发红,无明显水肿;显效:临床主症消失,次要症状好转或基本消失,但仍有红肿炎症表现,胃镜复查溃疡面缩小60%;有效:主症明显减轻,胃镜复查溃疡面缩小30%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胃镜复查见溃疡面积无缩小或未愈合。

    2.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2。

    3 讨论

    根据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时的主症,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多与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饮食所伤,失治误治,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涉及肝、脾、胃等脏腑;正如《吴医汇讲》云:“脾胃受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中医辨证多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胃络不通等,其中脾胃湿热型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清胃散出自中医古籍《脾胃论》,有清胃养阴之功;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解毒疗疮;生地黄清热滋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芦根清热生津;升麻清解脾胃郁热邪毒;当归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制香附行气止痛、兼入血分,与当归配伍,提高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清热药物性多苦寒凝重,苦寒易伤阴,清胃热的同时容易伤及胃阴,故用生地黄、芦根清热兼顾滋养胃阴,使胃热清而不伤胃阴,清利脾胃湿邪而不伤及胃中津液;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甘草(即四君子汤加薏苡仁)具有健益脾胃作用,利湿之中兼健脾,以绝生湿之源;统观全方,共凑清热化湿、益气健脾、护阴养胃、解毒化瘀、理气止痛、托腐生肌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黄连等清热解毒利湿药具有帮助排除毒素及代谢废物,调整胃肠、体液及电解质代谢、神经系统功能等改善人体内环境,能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具有肯定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4]; 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增加其血流量,促进胃黏膜炎症消失;甘草中含有生胃酮,可促进胃黏膜之再生[5],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甘草等健益脾胃药能增强防御因子,防止胃肠道黏膜受损伤以及修复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作用[6];因而运用清胃散加减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湿热型胃痛),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三联”疗法,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2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