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
第1页 |
参见附件(4129KB,3页)。
【摘要】 目的 了解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对9例SLE患者和5例正常人骨髓MSC进行分离培养,观察MS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分子CD29、CD44、CD34、CD45的表达及MTT法检测MSC的生长情况。 结果 SLE患者MSC传代率(55.6%)低于正常(100%)(P<0.01),体外扩增成功的SLE患者MSC细胞形态、原代培养所需时间、平均传代时间及表面特异性分子表达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体外扩增不成功的SLE患者MSC易于自行凋亡。结论 SLE患者MSC有异质性,部分患者MSC存在生物学特性异常。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并具有支持造血和免疫负调节作用[1]。大量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2,3]证明它具有诱导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特性。MSC移植在SLE治疗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了解SLE患者自身MSC是否异常是判断选择自体或异体MSC移植治疗SLE的重要依据。SLE患者MSC的体外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协助我们评价SLE患者MSC是否存在缺陷的重要方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SLE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9例患者的资料见表1。另选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1.2 骨髓MSC分离培养 采用羟基淀粉沉淀联合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具体方法无菌操作下抽取骨髓液 10 ml,以 5×105 U/ml 肝素钠抗凝,先用羟基淀粉按1∶4体积加入,静置20 min,通过自然沉降去除下沉的大量红细胞,剩余的含大量红细胞的下层液体,再用淋巴细胞分离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将上述两步分离所得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充分混匀,悬浮于体积分数为10%的 胎牛血清DMEMLG 培养液中,按约1×106/ml密度接种于25 cm2培养瓶, 置 37 ℃、体积分数为5%的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当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已达90%融合时,则可传代。用0.5%胰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Gibco,美国)消化贴壁细胞,收集细胞并悬浮于完全培养液中,按104/cm2的密度接种于新的培养瓶中,置37℃、5%CO2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每3~4天更换1次培养液,约1周待细胞生长密度达90%左右时,进行再次传代。
1.3 MTT法检测MSC的生长情况 MTT比色法检测SLE患者第2代MSC的生长情况,作传代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分析。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分子的表达 细胞培养扩增到第三代时,分别取100 ul细胞悬液与鼠抗人CD29、CD44、CD34、CD45抗体室温反应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
2 结果
2.1 MSC的传代情况及形态
本实验进行了9例SLE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MSC体外培养。5例健康对照者MSC 均能成功体外扩增。9例患者中,5例MSC能传代扩增,传代率为55.6%。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1.8岁;病程3~24月,平均病程9.8月;DAI评分为15~21, 平均评分为18.6。5例SLE患者均合并有肾损害,其中1例合并有血液系统损害。MSC体外扩增不成功的4例SLE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8.2岁;病程6~60月,平均病程37.5月;DAI评分为1322, 平均评分为18.5。4例SLE患者均合并有肾损害,其中2例合并有严重血液系统损害。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体外培养基本情况见表1。
2.1.1 体外扩增成功者 5例MSC体外扩增成功的SLE患者,MSC生长情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原代培养时,细胞形态上与健康对照组相似,但纺锤形、梭形细胞的出现稍晚,一般于2~4 d,健康对照组的一般出现于1~2 d内;随后逐渐见集落形成,原代培养的时间平均为(14.2±1.45)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呈长梭形旋涡样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较旺盛,平均传代时间(5.8±0.44)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传代的细胞于24 h内完全贴壁,形态与健康对照组相似。
2.1.2 体外扩增不成功者 MSC生长情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同等骨髓量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且贴壁的纺锤形、梭形细胞的出现时间明显较晚,一般于6~7 d,且仅零星分布,不成集落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中2例可见细胞少量扩增,培养至第15天,约见20%~30%融合的短梭形细胞生长(图3),至第30天,细胞基本自行凋亡;另2例至第18天,见部分长梭形细胞零星分布,融合少于10%,至第30天细胞基本自行凋亡。
2.2 MSC表面分子的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BMMSC细胞表面抗原,结果显示体外扩增成功的SLE患者BMMSC均高表达CD29、CD44,而不表达CD34、CD45,第3代BMMSC纯度达95%以上,且各表面标志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MSC的生长情况
SLE患者第2代MSC生长趋势与健康对照组相似,第3~4天生长活跃,第4天后生长渐缓,第56进入生长平台期。
3 讨论
MSC是骨髓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群干细胞,体外培养易纯化、扩增迅速,具有支持造血、免疫调节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本实验进行了9例SLE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MSC的体外培养。健康对照者MSC 均能成功体外扩增。9例SLE患者中,5例可以传代扩增,传代率为55.6%。有4例SLE患者MSC不能成功传代扩增,说明部分SLE患者MSC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能成功传代的5例SLE患者MSC无论是从细胞形态、原代培养所需时间、平均传代时间及表面特异性分子表达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2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