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花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621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黄栀花口服液对小儿手足口病辅助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26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33例,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加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单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两组同时均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及维生素B2片剂,如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注射用抗生素,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3~7 d疗程内的退热、皮疹消退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差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结论 静脉点滴利巴韦林基础上加口服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并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黄栀花口服液;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
作者单位:133000吉林省延吉市医院儿科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20多种(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1]。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传播。多数患者的症状轻微,可引起发热一般为38.0℃左右(偶有高达39.5℃以上引起热性惊厥),同时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和口腔出现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命性并发症[2]。延吉市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应用黄栀花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265例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患儿265例,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口腔溃疡、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40.1℃,无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男145例,女120例,年龄4个月至1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2例,男72例,女60例;对照组133例,男73例,女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为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3]。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 mg/kg.d,连续3~7 d)及维生素C,口服维生素B2,如合并细菌感染均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组采用加口服黄栀花口服液,<1岁2.0 ml/次、1~2.5岁3.0 ml/次、2.5~3岁5.0 ml/次、4岁~6岁10.0 ml/次、7岁~10岁15.0 ml/次、11岁以上20 ml/次,一日3次;疗程3~7 d。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3 d内体温降正常,不再回升,可进食,疱疹全部消失,口腔溃疡面明显缩小或愈合;有效:用药5 d内体温降正常,疱疹基本消失,口腔溃疡面缩小;无效:用药5 d后体温才降正常,疱疹无明显消失,或有新皮疹出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手足口病时,皮疹消退时间和退热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详见表1~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全国各地均有报道。主要表现为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延吉市近3年发病率很高,一年四季都有可能获得本病,特别每年4~9月是高发期。
黄栀花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黄芩有效成分黄芩甙,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且能抗流感病毒,减轻病毒感染的肺部损伤,还具有解毒、镇静作用。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对多种致病菌及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等产生抑制,具有解热功能,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大黄有效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栀子有效成分熊果酸、其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较突出,对感染性疾病的高热、烦躁、惊厥有良好的疗效,还具有保肝利胆功能。故本品对多种病毒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清肺泄热、解毒、抗炎、镇静作用[4]。
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加黄栀花口服液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32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2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