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危重症支气管哮喘56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384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2005~2011年我科收治的56例危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和上机后1 h、12 h、24 h的pH值、PaO2、PaCO2和SaO2等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53例患者抢救成功,机械通气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H值明显改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发作危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机械通气;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474250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该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公众健康[1]。急性发作的危重症哮喘患者存在呼吸衰竭时须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可改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肌疲劳、肺性脑病等情况,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5年至2011年我科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哮喘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至2011年因危重症支气管哮喘在我科住院患者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28~82岁(51.2±10.2岁),病程3~42年(14.6±8.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1997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及分级标准[2]。表现呼吸急促或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伴冷汗;说话单字不能连贯;焦虑和烦躁不安;双肺布满哮鸣音或哮鸣音突然减弱消失;呼吸频率≥30次/min,出现胸腹矛盾运动;脉搏>120次/min;PaO2≤60 mm Hg或伴有PaCO2≥50 mm Hg;SaO2<90%。均无严重心脏疾病及肺大疱等机械通气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56例患者均进行24 h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护,动态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给予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7例在上述综合治疗无效者,39例出现意识障碍或呼吸停止者行气管插管,其中经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30例,经口气管插管26例。建立人工气道后接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模式最初为辅助/控制(A/C),根据患者自主呼吸情况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4次/min,吸呼比1∶1.5~2,吸氧浓度40%~80%,PSV 10~18 cm H2O,PEEP 0~5 cm H2O,上机后密切观察生命征,神志,肺部呼吸音等,上机后1、12、24 h分别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待患者神志转清,呼吸困难缓解,自主呼吸有力,肺部感染控制。动脉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时尽早撤机,撤机方法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逐渐减少呼吸频率和压力支持过度或直接撤机留管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56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抢救成功好转出院53例(占94.6%),死亡3例(占5.4%),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上机时间1~7 d,平均2.6 d。
2.2 动脉血气 与上机前相比,上机后1、12和24 h的PaO2和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pH值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急症之一,如不能短时间内控制病情进展,病死率极高,早期识别和处理病情,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使用机械通气的指征,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作者认为以下情况需进行机械通气:①呼吸抑制、神志不清或昏迷。②出现呼吸肌疲劳症象。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④进行性呼吸性酸中毒。⑤顽固性低氧。⑥经常规治疗病情没有改善,机体情况逐渐恶化。综合判断和动态观察治疗后的变化更有利于准确判断插管的合理时机。此外,目前尚无公认最合适的危重症哮喘患者的通气模式,最常应用A/C模式或SIMV+PSV模式。
重症哮喘患者人工通气的疗效,取决于最佳的通气量和氧合,以提高PaO2,降低PaCO2,并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为目的,因此,其参数的设置十分重要。哮喘患者需控制性低潮气量,以减少肺过度充气。此外,有创机械通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常有气管内导管,易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