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评价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院诊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对其大小、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特点进行明确,选取体检中心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评价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超声检查出不稳定性斑块60例(60.0%),硬斑15例(15.0%),内膜增厚但未形成斑块10例(10.0%),未形成斑块15例(15.0%),可见脑梗死中,不稳定性斑块为主。100例对照组患者中,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8例(18.0%)。与对照组相比,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比率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诊断方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进行评估,对于脑梗死的预防,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对没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1]。粥样斑块作为脑梗死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对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于存在不稳定斑块但还没有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河南省南阳油田总医院诊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体检中心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100例观察组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54.3~76.3岁;10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4.1~77.2岁。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SIMENS SONOLINE G60S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平卧位,头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自下而上依次对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内膜厚度,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大小,明确斑块的性质(向心性生长,还是偏心性生长)、内部回声(硬斑和不稳定斑块,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包括软斑、扁平斑块、易损斑块)。诊断标准为[3]:以内膜厚度<1.0 mm,为阴性;内膜厚度>1.0 mm为阳性,其中,内膜厚度>1.3 mm诊断为斑块形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超声检查出不稳定性斑块60例(60.0%),硬斑15例(15.0%),内膜增厚但没有形成斑块10例(10.0%),没有形成斑块15例(15.0%),可见脑梗死中,不稳定性斑块为主。100例对照组患者中,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8例(18.0%)。与对照组相比,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超声检查结果明显表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当机体的颈动脉出现轻度狭窄时,可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或者远端血管的扩张等自身调节,从而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当狭窄程度不断增加时,出现失代偿,而使末梢出现灌流降低,最终导致脑梗死[4]。多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斑块脱落从而导致脑栓塞,所以,对斑块形成进行预防治疗,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超声检查能够在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指导临床上进行预防性用药。颈动脉粥样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并且左侧发生率相对较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往往不规则,可以局限性分布,也可以弥漫性分布。如果斑块回声呈弱回声或者等回声,则表明是软斑;如果斑块回声呈强、弱同时存在,则为为混合性斑,软斑和混合斑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很容易发生斑块脱落,导致血管栓塞。斑块的稳定性与结构均质程度、纤维帽的厚度、斑块内钙化部位和范围、脂池大小、斑块内出血等因素有关。
总之,通过超声诊断方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进行评估,对于脑梗死的预防,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梁玉宏,张小林.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8, 5(3):5415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68kb)。